论审美活动的学术定位——从“社会个体生成论”看美学的研究对象
本文选题:审美活动 切入点:学术定位 出处:《江海学刊》2007年06期
【摘要】:在当今"审美泛化"几乎遍及日常生活每一个方面的情况下,美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明确"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从对这种活动的严格的学术定位入手,通过概括阐述进行这种学术定位的原因、方式和结果,根据"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基本立场、研究模式和方法论视角,强调必须从严格的学术批判反思精神出发,通过既把审美活动与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严格区别开来、又有机统一起来,真正确定审美活动在日常生活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今天仍然能够存在并健康发展的美学研究,奠定坚实可靠的理论研究基础。
[Abstract]:In today's "aesthetic generalization" almost all aspects of daily life, aesthetic research must be based on the "aesthetic research object is aesthetic activities", starting from the strict academic orientation of such activities, By summarizing the reasons, methods and results of this kind of academic orientation, according to the basic stand of "Social individual Generation Theory", the research model and methodology,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at we must proceed from the strict spirit of academic criticism and introspection. By strictly distinguishing aesthetic activities from people's cognitive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organically unifying them, we can really determine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aesthetic activities in our daily life. Thus, it lays a solid and reliable theoretical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aesthetic research which can still exist and develop healthily today.
【作者单位】: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霍桂桓;试论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可能性——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倾向和特征说开去[J];求是学刊;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霍桂桓;;略论文化哲学在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地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霍桂桓;;论实践的主体超越性——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实践哲学观概要[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立元;路程;;试论创意产业的审美向度[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2 阎国忠;;谁在接着朱光潜讲?——“主客观统一”说的逻辑展开[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3 闫丽丽;田筱源;;美在意象——对叶朗《美学原理》的解读[J];西北美术;2011年02期
4 李科林;;美的虚实之辨——读张法《美学导论》[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5 宋冬莹;;论审美活动中审美意象的生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08期
6 徐晓风;李丹;;实践存在论美学与人本主义[J];美苑;2011年03期
7 王福阳;;对话审美中的三位一体[J];艺术.生活;2007年06期
8 章辉;;话语实践论和起源本质论批判[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9 高凤桐;;荀子美学思想探微[J];美与时代(下);2011年08期
10 刘艳梅;;美学的当代发展与美学教学改革[J];美与时代(下);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价值观简论[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2 钟华;;审美活动特性论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观简论[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童庆炳;;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顾永芝;房亚红;;美学是什么[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7 索松华;;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的科学——兼论“生活美学”的合法性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李志宏;;从“人本质美学观”到“人智能美学观”的理论建构与阐释[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潘立勇;;休闲、审美与当代生活品质[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长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养生是一种高尚的审美活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陈新汉;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新审视[N];光明日报;2001年
3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申维辰;构建时代之美[N];光明日报;2008年
4 中国人民大学 袁济喜;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意识[N];社会科学报;2006年
5 陈定家;价值美学的新开拓[N];人民日报;2008年
6 记者 马子雷;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在京开幕[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刘家友;关于《美学基础理论简论》的若干问题[N];盘锦日报;2010年
8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志荣;生活中的美学[N];新华日报;2007年
9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审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10 文洁华 香港浸会大学宗教与哲学系教授 国际美学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美:身体与心灵交融的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联合;崇高的面相——审美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3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复旦大学;2006年
4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5 谷鹏飞;应用美学学科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6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张海燕;牟宗三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9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朗;回归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美学向度[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宗营芳;审美价值的基本理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3 朱海燕;价值论美学范畴及体系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4 任晓文;中国古典审美活动范畴中的“观”[D];山东大学;2010年
5 生岩岩;中国古典审美活动“游”范畴通论[D];山东大学;2010年
6 刘志浩;“通”范畴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体论[D];山东大学;2010年
7 王健;当代青少年审美活动的身体化倾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平盼盼;叶朗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12年
9 李茁;生命美学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10 曲丽娟;美育与现代审美人格重塑[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779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77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