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审美文化刍议
本文选题:审美文化 切入点:中国文化 出处:《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摘要】:将中国文化认定为审美文化,不但使得文化、中国文化、审美文化和中国审美文化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暧昧不清,而且因为其自身所带有的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导致了对中国美学研究本身的学术性消解。其实,将中国文化认定为审美文化是一个现代性建构,而不是天经地义的。这种建构是所有现代化后来者的共同策略,也是文化与民族主义联姻的产物。
[Abstract]:The China culture as aesthetic culture, not only makes the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between the concept of aesthetic culture and aesthetic culture Chinese logical relationship ambiguous, but because of its own with the strong nationalism, led to the academic research itself China de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s. In fact, the Chinese culture as aesthetic culture is a modern building, instead. This construction is a strategy as unalterable principles common to all later modernized, is also a product of culture and nationalism in marriage.
【作者单位】: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报刊世界史论文索引(1980年3月——1980年5月)[J];世界历史;1980年04期
2 吕同六;记利玛窦讨论会[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7期
3 吕元明;“访采真荃”的空海[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4 沈同衡;洛夫;;圣人和西崽[J];读书;1980年09期
5 林默涵;;忆艾思奇同志[J];读书;1980年10期
6 ;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会致台湾红学界同仁书[J];红楼梦学刊;1980年04期
7 熊铁基;;楚史二三题[J];江汉论坛;1980年01期
8 高礼双;;古代寺观壁画[J];晋阳学刊;1980年02期
9 李浴;;古代欧洲美术所受中国之影响述略[J];美苑;1980年01期
10 饶凤歧;;访问北京电台德文组[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0年Z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道静;;朱子对沈括科学学说的钻研与发展[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2 郑学檬;;在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代序)[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唐亦男;;从牟宗三先生的朱子研究探讨朱子思想中的现代性[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4 张品端;方彦寿;;海峡两岸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学术会议综述[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5 ;编后记[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6 于黎明;;大学俄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7 何颖;;毛泽东对中国新文化建设的理论贡献[A];学习 坚持 发展——青海省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优秀论文集[C];1993年
8 高燮初;;略论吴文化在长江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9 任茂棠;;关于山西抗日根据地文化的内容和核心问题的思考[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山西抗战文化研讨专集[C];1995年
10 高增德;;时代呼唤“晋学”或“晋文化学”——兼评《三晋古文化源流》[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志成;世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困惑[N];北京科技报;2000年
2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要义不是三纲六纪[N];北京日报;2000年
3 特派记者 初小玲;世界两大文明:历史性对话[N];北京日报;2000年
4 特派记者 初小玲;中西文化交流渐入佳境[N];北京日报;2000年
5 金冲及;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文化走向三议[N];北京日报;2000年
6 程为宝;论文化底蕴对包装设计的基础作用[N];中国包装报;2000年
7 刘德伟;汤一介谈中国文化书院[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高小康;自我偏见中的中国文化形象[N];中国文化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赵忱;一眼望不到底[N];中国文化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高昌;墨子刻印象[N];中国文化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国利;钱穆史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3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6 陈虹;90年代中国电视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利安;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演变及其向中国的传播[D];西北大学;2003年
8 毛翼鹏;“多元交互主义”知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颜青山;挑战与回应:中国话语中死亡与垂死的德性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秦予;当代图书编辑美学的理论建构[D];郑州大学;2000年
2 李文革;中国文化局限词及其翻译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宋薇;梁漱溟文化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00年
4 杨淑敏;冯友兰文化类型说述评[D];河北大学;2000年
5 刘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下的张艺谋电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孙红;论转型期审美文化走向及建构[D];郑州大学;2000年
7 邱环;藏传佛教禅思想源流初探[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8 段吉方;审美文化与中国当下影视艺术的文化指向[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吴雄江;黄炎培: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形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韩莉;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问题研究——以美国庄臣公司(中国)为例[D];暨南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682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82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