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朱光潜的美学与人生哲学

发布时间:2018-04-04 00:03

  本文选题:朱光潜 切入点:美学 出处:《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摘要】:"美感经验"把朱光潜的美学与人生哲学贯通起来。朱光潜的美学探讨"美感经验"的心理机制及其"前因后果",属于科学;通过"美感经验"实现人生的解脱与超越,即所谓"人生艺术化",这是朱光潜的人生哲学。弄清朱光潜的美学科学与人生哲学的关系,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评价朱光潜的思想,为当下的美学和哲学研究提供借鉴。
[Abstract]:Aesthetic experience links Zhu Guangqian's aesthetics with philosophy of life.Zhu Guangqian's aesthetics probes into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it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which belongs to science, and through "aesthetic experience" realizes the libera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life, that is, the so-called "artistry of life", which is Zhu Guangqian's philosophy of life.To make cle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u Guangqian's aesthetic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life is helpful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Zhu Guangqian's thought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esent research of aesthetics and philosophy.
【作者单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社科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B83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玉石;;朱光潜关于解诗与欣赏思想的阐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左其福;论阮籍《咏怀》诗的悲剧意识[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廖新平;廖建平;;现代中国人生哲学的特征及其意义[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臧卫东;关于对金庸小说批评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刘风光;杨维秀;;语用学视野下的诗歌语篇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李天程;美在生命——论沈从文的美学思想[J];东岳论丛;2002年01期

7 傅学敏;曹禺剧作诗化特征的流变[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王晚霞;一个迷失于真善美三维中的现实女人——从本体论分析包法利夫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9 王苏君;审美体验的层次[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秦林芳;论冯至前期创作的审美风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洪;;让笔下的科技人物鲜活出彩——重读《哥德巴赫猜想》有感[A];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鲁定元;文学教育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红;表情达意与心灵润泽[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任军;建筑纪念性读解[D];天津大学;2004年

5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莉;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时期乡族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宗先鸿;卢梭与中国近现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静;当代文学中的新疆经验与书写[D];苏州大学;2006年

9 黄永健;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陈亚平;感伤: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体验与表达[D];扬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吉方;审美文化与中国当下影视艺术的文化指向[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朱博;悲剧与死亡——论悲剧的美感及死亡意象的审美特质[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孙海沙;论《诗经》的悲剧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冯巩;相声艺术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陈昕;论中国多媒体艺术光盘的艺术特性[D];厦门大学;2001年

6 王蕾;大众传媒时代下中国文学批评现状探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刘冬梅;触摸恐惧[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力苹;论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精神二元冲突[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狄俊;审美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10 周涛;聚焦生命:鲁迅与厨川白村[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冉;;对于人生的艺术化的一点感想[J];知识经济;2010年03期

2 彭修银;刘毅青;;中国现代美学传统之发掘[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02期

3 夏伟;;历史与情怀:《论“文学是人学”》的两种成因[J];南方文坛;2010年02期

4 张坤;;文艺美学视域中的“第二自然”论析[J];名作欣赏;2010年08期

5 张仁香;;论梁宗岱早期诗歌创作对其诗论建构的意义[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马晓宇;李兴华;;论尼采与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理论之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7期

7 许莹莹;;浅析布洛“心理距离说”的缺陷[J];名作欣赏;2010年08期

8 石长平;;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建构的历史语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胡经之;;美学伴我悟人生[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年02期

10 赵颖;;移情唱响生命赞歌——论移情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海兵;;匡互生的教育思想[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2 罗建举;叶萍;罗帆;;木材美学原理与技术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1 木材及生物质资源高效增值利用与木材安全论文集[C];2009年

3 蓝棣之;;九叶派诗歌批评理论探源[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华锋;;漫谈吟咏的节奏[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5 王更生;;学术论文:古典诗词吟诵艺术[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6 王齐建;;悼念恩师袁可嘉先生[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蓝棣之;;我所接触到的袁可嘉先生[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北塔;;斯人可嘉[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同铸;;《论“叙事性意境”及其建构》论文梗概[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钟名诚;;论朱光潜美学思想改造的三个层面[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占彪;怎样理解1948年郭沫若对萧乾的批判[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本报主任记者 李彤 本报记者 蓝恩发 唐晓诗 刘杰;2010奋发有为[N];沈阳日报;2010年

3 张昭兵;防止汉语语言的被悬置[N];文艺报;2010年

4 吴振峰;一次精神还乡[N];人民公安报;2010年

5 依德;大学校园的植物选择与配置[N];中国花卉报;2010年

6 林同华;《美学散步》整编的来龙去脉[N];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宋生贵;纸质经典的不朽魅力[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尹华;国学大师马一浮的“乐山羁旅”之叹(下)[N];乐山日报;2010年

9 洪治纲;在烟火气中找拾文学的传统[N];南方日报;2010年

10 记者 邵涌河;我市一中学生发明英文规范 书写训练方案获国家专利[N];赤峰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联合;崇高的面相——审美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闫翠静;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4 黄映恺;20世纪书法美学的建构与反思[D];浙江大学;2007年

5 季剑青;大学视野中的新文学[D];北京大学;2007年

6 王丽;艺术通感与儿童艺术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边利丰;隐逸诗人的历史影像—陶渊明经典化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秦艳华;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出版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何方昱;“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高金岭;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仙花;朱光潜早期审美心理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赵越;朱光潜美学思想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田先方;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原理”教材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王佳惠;朱光潜写作理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5 宋阳;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6 魏专;比例关系及其数控机床造型应用[D];湖南大学;2009年

7 何慧斌;苏轼与莱辛诗画关系论之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智慧;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审美移情理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巩宏昱;李白山水诗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简贵灯;论“献祭”与古希腊悲剧张力的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07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07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5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