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生态美学思想与劳伦斯生态理念的对比分析
本文选题:《周易》 切入点:劳伦斯 出处:《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摘要】:中华文化重要之源《周易》蕴含非常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自然之美、人和自然的和谐美、人类社会的和谐美以及人自身德与行的和谐美;英国作家劳伦斯在其作品中深刻地批判了工业化对自然、人的精神、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带来的破坏,用自己的创作竭力寻求自然之美以及和谐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二者的生态思想有共通之处也有明显差异。
[Abstract]:The important sourc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Book of changes, contains very rich ecological aesthetic thoughts, mainly manifested as follows: the beauty of nature, the harmonious beauty of man and nature, the harmonious beauty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harmonious beauty of man's own morality and conduct;In his works, the British writer Lawrence deeply criticizes the destruction caused by industrialization to nature, the spirit of m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and tries his best to seek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harmonious social and spiritual life with his own creation.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ecological thoughts between them.
【作者单位】: 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WX027)
【分类号】:B834.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敏;;迷失的爱——读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2 张林;伊甸园的失落与重建——解读《儿子与情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3 刘芳婧;;浅谈恋子情结——对《儿子与情人》与《金锁记》的比较研究[J];当代小说(下);2010年04期
4 赵佳;;Conflicts between Spirit and Body in Sons and Lovers[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10期
5 范敏;孔莎;;中西文化视角下《儿子与情人》中俄狄浦斯情结之不同解读[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5期
6 张娜;;评析劳伦斯及其笔下的《儿子与情人》[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01期
7 王慧丽;;论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J];安顺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8 张林;刘须明;;劳伦斯的自然生态观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苏新明;;迷恋与恐惧背后的深层意义——《儿子与情人》中保罗内心世界的女性主义解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曹小菁;;双重解读《儿子与情人》中心理分析学理论的运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朱明慧;劳伦斯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青岛大学;2011年
2 孔力秋;试论劳伦斯小说中的生命哲学[D];吉林大学;2004年
3 薛璐;探寻通向“完整的人”的途径[D];山东大学;2005年
4 刘竞;《儿子与情人》的心理学新释[D];安徽大学;2007年
5 刘妍娥;理性与非理性的潜流[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6 方科大;汉译《儿子与情人》中的异化法:现代主义小说风格维度个案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梁思静;魔镜中的自我[D];青岛大学;2012年
8 刘玲;Sons and Lovers的重译报告[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徐叶;首届全国生态美学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02年02期
2 吴承笃 ,徐瑾瑛 ,叶莎莎;“首届全国生态美学研讨会”召开[J];哲学动态;2002年03期
3 高中华;生态美学:理论背景与哲学观照[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4 刘俊男;熔古今文化于一炉 拓生态美学研究之蹊径——读邓绍秋先生《道禅生态美学智慧》[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5 孙琪;问题与出路——对近年国内生态美学研究的反思[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刘精科;国内生态美学研究综述[J];中州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银建军;中国生态美学研究述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04期
8 李晓林;;生态美学[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张相轮;论生态美学的基本规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张伟;;关于生态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繁仁;;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张德兴;;自然美: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李丕显;孙琪;;生态美学偏至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庆本;;国外生态美学状况[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5 李泽淳;;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提纲[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生态美学的几个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李泽淳;;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皓;;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的沉重话题[A];东方丛刊(2005年第2辑 总第五十二辑)[C];2005年
9 曾繁仁;;走向更加深入和成熟的我国生态美学研究[A];东方丛刊(2005年第2辑 总第五十二辑)[C];2005年
10 袁鼎生;;生态美学的学科建设[A];东方丛刊(2005年第2辑 总第五十二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汉儒 黄孝谋;广西民院“生态美学”绽放异彩[N];广西日报;2005年
2 吴承笃;生态美学的新译介[N];文艺报;2010年
3 刘悦笛;“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N];人民日报;2010年
4 记者 潘一峰;打造产业人才生态美学高地[N];杭州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唐景莉;生态美学:注重人与自然整体和谐[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彭立勋;生态美学:人与环境关系的审美视角[N];光明日报;2002年
7 李晓林;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N];光明日报;2005年
8 王杰;生态美学研究领域上的独特声音[N];广西日报;2005年
9 万莲子 王琼;中国生态美学的意蕴[N];文艺报;2005年
10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产生及其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静;易学思想与生态美学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2 赵凤远;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罗祖文;新时期美学创新的典范[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蓉;共生—生态美学的基点[D];扬州大学;2008年
2 叶超群;生态美学:个体精神生态的建构及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玮;当前国内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哲学基础问题探索[D];延安大学;2010年
4 陶冶;生态美学主旨与当代人和自然关系的审美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婷;生态美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出路[D];兰州大学;2007年
6 邵琳琳;论中国古代天人观如何融入生态美学[D];辽宁大学;2015年
7 黄玉婷;“崇高”在生态美学中的价值回归[D];内蒙古大学;2015年
8 徐蓉;从自然美学到生态美学[D];苏州大学;2015年
9 张晓芳;主体间性与诗意地栖居-《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生态美学解读[D];南昌大学;2015年
10 秦明;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大学学科建设初探[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07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07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