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关于当代文化转型及审美文化的思考——兼论西部电视剧的审美创造

发布时间:2018-04-04 04:30

  本文选题:文化转型 切入点:审美文化 出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摘要】: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促使审美与文化的结合,并形成审美文化;审美文化无所不包的特点,使其在拓展审美、文化各自空间的过程中,也为审美的俗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部电视剧要在直面审美文化挑战的同时,以西部地域文化为基点,深刻揭示西部文化的独特精神品质,坚守艺术的精神家园,以保证艺术之树常青。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promotes the combination of aesthetics and culture, and forms aesthetic culture,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ll-encompassing aesthetic culture,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vulgarization of aesthetics in the process of expanding aesthetic and cultural space.In order to ensure the evergreen of art tree, western TV series should face up to the challenge of aesthetic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deeply reveal the unique spiritual quality of western culture, stick to the spiritual homeland of art and ensure the evergreen of art tree.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电视剧创作问题研究——以甘肃、陕西、四川为例”(09EC093)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一川;从启蒙到沟通——90代审美文化与人文精神转化论纲[J];文艺争鸣;199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颜世亮,李志勇,郭政;传统武术发展的契机与设想[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02期

5 宋霞;国外学者对科技和高科技问题的研究——由内在论向外在论的转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田义贵;试论红色经典的传播效果[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7 黎春娴;;消费:一种社会结构的诠释——兼读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J];北方论丛;2007年06期

8 张旭亮;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11期

9 闫缨;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研究述评[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赵勇;追求沉思还是体验快感:流行音乐再思考——试析阿多诺的流行音乐批判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军科;当代社会发展: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纪明泽;学校:弘扬现代人文精神的家园[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叶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思潮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8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9 杨跃;理性与躁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爱凤;影、视、网与当代审美文化[D];扬州大学;2001年

2 沈小风;九十年代热点电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玉兰;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冲突中的美学价值重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吴晓隽;现代旅游活动与文化遗产保护[D];浙江大学;2002年

6 常新;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反思、评价与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7 范小玫;消费主义及其对美国当代社会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1年

8 王敏芝;“传媒文学批评”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秦海英;论中国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错位现象[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10 谢小英;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分析[D];广西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德胜;当代审美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话题[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2 毛崇杰;后现代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美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张法 ,张颐武 ,王一川;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新知识型的探寻[J];文艺争鸣;199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伟林;21世纪:审美文化与比较美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 朱立元;应当正视的负面效应──略论市场经济下的审美文化建设[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3 吴新颖,吴岱霞;审美文化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求索;2004年05期

4 刘雁琳;九十年代成人审美文化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1997年02期

5 郑海英;唐宋审美文化意识的嬗变──从“逸”的范畴谈起[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6 宋生贵;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前瞻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1994年12期

7 周宪;审美文化中的工具理性和表现理性[J];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8 常俊玲;略论现代科技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王德胜;审美文化批评与美学话语转型[J];求是学刊;1994年05期

10 姜国树;审美文化的当代发展及其抉择[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桂强;;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杨岚;;新世纪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黄河涛;;企业审美文化与审美文化产业[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王旭晓;;现代消费审美化与美学在经济领域的作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肖建华;;新疆自然风光的现代美学价值[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于乃昌;;走进边缘——中华美学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晗宁;促进审美文化向现实拓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姚文放;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在实践中提升上海审美文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毕会娜;新形势下的新发展[N];文艺报;2008年

5 赵勇;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薛永武;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N];光明日报;2005年

7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陈静;审美文化研究的新拓展[N];文艺报;2004年

9 宋洁;无处不美的美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晓刚;在坚持中不断创新[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2 刘继平;周来祥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爱红;电子传媒对审美文化的冲击与传承[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王莹;论宋代审美文化与宋代日常生活的融合[D];兰州大学;2008年

5 赵立如;审美文化的传播者—常任侠美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6 傅前景;当代中国农民审美心理特点及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洪畅;论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茁;生命美学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苏文宝;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审美的沉沦与超越[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10 郭少丹;消费与审美的对话[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083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083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5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