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奥斯维辛之后的美学:审美现代性批判的三重视域

发布时间:2018-04-04 07:34

  本文选题:奥斯维辛 切入点:审美现代性 出处:《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奥斯维辛之后”作为一个专门的理论命题,成为了战后欧陆—西方思想不可回避的结症,并且已从哲学、文化、宗教、政治、道德等不同角度考察了思想在未来的可能性。.于美学而言,一方面,战争的残酷、屠杀的丑恶和人性的荒谬,已经构成了对人类审美理想与艺术经验的强烈质疑和颠覆;另一方面,当代美学的发展必须面对这一重要的精神创伤,从美学研究所需的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出发,从而回应当代美学的政治、伦理转向。因此,在审美现代性批判的视域内,将“美”与“善”的古老争论置于“奥斯维辛”的历史语境之下,探讨当代美学在现代性灾异之后如何重新激发“诗性正义”的问题。具体而言,通过在审美现代性的问题域中打开三重褶皱:首先,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展开清理和解构,呈现出在同一性思维和Logos总体暴力之下,是历史叙事中“他者”的缺席;其次,从审美政治化的角度,反思近代德国历史上的“德意志—希腊”式道路,这条现代性转化的施行策略,既书写了异常浪漫而美丽的复古图景,然而也带来了政治实践上的“模仿”的暴力;最后,战后欧陆思想对于极权主义的反思,在解构崇高和怀疑乌托邦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走向了偏激,面对虚无主义的危机,需要从“文学书写—书写的伦理—伦理共同体”的思考中,激活非暴力的意义重建。因此——在第一节中,通过对犹太人的屠杀是抹杀“他者”的行为的分析,梳理背后的文化根由,乃是对西方在场形而上学和唯一神论中logos的“同一性”暴力展开反思,揭明传统形而上学所建构的“善”仅仅是先验幻象;并由此揭示出无论是现代性的理性神话,还是感性生命的意志冲动,一旦被绝对化,都将分享逻各斯的同一性模态,这也必然带来话语权能的专制后果。这是在“历史基础”的层面上展开审美现代性批判;在第二节中,聚焦近代史上的德意志民族的政治实践。晚生的德意志为了施行现代性转化,必须打通与欧洲文明的开端古希腊的联系,以此获得合法性和文化再生的可能。这个“德意志—希腊”的“模仿”手段,潜伏着深刻的审美政治化的暴力,用古代的文化遗产与英雄式的决断来实现对此在生存的挽救和重整,最后却走向了战争的悲剧,也由此呈现出美学与“元政治”(正义、伦理)之间的张力。这是在“现实实践”的层面上展开审美现代性批判;在第三节中,通过进入到后现代文化语境当中,在虚无主义笼罩的原子化社会里,必须迫切反思解构的限度。对意义的重申,对友爱的倡导,在对审美现代性的负面效应的反思中需要走向新的共同体的重建。所以,这也是当代美学要从过去以“艺术研究”为中心转向“终极关怀”,激活审美活动的价值之维,开展对“伦理”的重构。这是在“未来进路”的层面上展开审美现代性批判。最终,当完成了从传统形而上学的“同一性”话语、审美政治化的“模仿”暴力到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审美正义,这三大问题域的巡礼,审美现代性批判才算是给出了一个“余存者”面对历史的个体见证和美学反思。阿多诺曾言,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如果把这里的“诗”解读为象征着引导人类最终走向解放的“审美活动”,那么当代美学必须要去思考在战争的废墟和人性的荒漠之上,如何有着对人类正义的再次肯定!再次见证!再次来临!而这,正是对人类生存的美学性构成的梦想。
[Abstract]:" Auschwitz " , as a special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onclusion of post - war European and Western thought , and has examined the possibility of thinking in the future from different angles such as philosophy , culture , religion , politics and morality . On the one hand , the cruel and massacre of the war and the preposterous nature of the human nature have constituted a strong challenge and subversion to human aesthetic ideal and artistic experience . In the third section , we must think about the limit of aesthetic modernity in the context of " realistic practice " . In the third section , it is necessary to think about the limit of aesthetic modernity in the context of " realistic practice " .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3-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时;论审美现代性[J];学术月刊;2001年05期

2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J];文学评论;2002年05期

3 周宪;社会理论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陈鹏;理解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5 陈瑞红;审美现代性中的纨绔主义[J];学术研究;2003年12期

6 陈瑞红;纨绔主义与审美现代性[J];文史哲;2004年01期

7 侯新兵;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钟芸梅;蔡元培与审美现代性[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3期

9 代迅;身体:一个审美现代性事件[J];文艺评论;2005年03期

10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叙事”研究[J];江汉论坛;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寇鹏程;;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黄裳裳;;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4 郑崇选;;审美现代性的追求与缺失——兼及对当下文学发展的一种批评[A];东方丛刊(2004年第4辑 总第五十辑)[C];2004年

5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宋一苇;;转型期中国美学与审美现代性问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金惠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审美现代性的三个误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刘林 黑龙江大学哲学院;反思现代性:在审美的视野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潘公凯;20世纪中国美术的审美现代性[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姜涛 (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北大);“踪迹”背后的位置[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5 金惠敏;图像时代的文论碎片[N];文艺报;2005年

6 马佩林;美学研究的“关键词”[N];学习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山东大学;2005年

3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张军;阿多诺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6 李火秀;审美现代性视阈中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果;中国新时期审美现代性问题讨论的述评与反思[D];山东大学;2014年

2 王燕平;审美现代性视域下席勒美育思想的辩证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3 张悦;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的英国浪漫主义文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4 邹芒;奥斯维辛之后的美学:审美现代性批判的三重视域[D];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

5 刘瑶青;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的当代视觉文化[D];山东大学;2008年

6 侯新兵;新时期审美现代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赵佳音;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的斯达尔夫人美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田婷婷;审美现代性视角下的“上海怀旧”[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任湘琴;《永别了,,武器》中的审美现代性[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10 邹玲;《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089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089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f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