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思想文化的精神品格及美学蕴涵
本文选题:中唐 切入点:思想文化 出处:《中州学刊》2002年02期
【摘要】:“安史之乱”以后 ,随着时代的迁移和历史的变幻 ,唐代的思想、学术及艺术审美等历史文化逐渐从前期过渡、延展于后期阶段。笔者认为 ,以中唐为主要代表的唐代后期文化 ,不能仅仅理解为是盛唐精神的衰落。在此时期 ,思想文化领域里表现出较为活跃、开放和自由的特征。它不仅在许多方面卓有建树 ,而且在整个中国古典文化发展中 ,也构成极为重要的一环 ,成为“古今百代之中”。同时 ,唐代中期思想学术和社会思潮的核心理念是复兴儒学 ,即以强烈的拯时淑世精神重新确立儒家的价值观念 ,并以此来匡正时弊 ,解决新的时代课题。儒学的重新振兴和自我建构已成为中唐历史—文化发展的时代契机与直接动力。理清和把握这一历史发展脉络 ,对深入认识和分析中唐历史文化及艺术审美的主要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After the "Anshi Rebellion", along with the time migr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change, the Tang Dynasty thought, the academic and the artistic esthetic history culture and so on gradually transition from the early stage, extends in the later stage.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late Tang Dynasty culture, mainly represented by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cannot be understood as the decline of the spirit of the prosperous Tang Dynasty.In this period,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field showed more active, open and free characteristics.It not only has great achievements in many aspects, but also constitut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link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At the same time, the core idea of the ideological, academic and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middle of Tang Dynasty is to revive Confucianism, that is, to re-establish the Confucian values with the strong spirit of saving the life of the world, and to correct the problems of the times and solve the new problems of the times.The revival and self-construction of Confucianism has become the opportunity and direct motive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 mid-Tang Dynasty.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art aesthetics i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科研处
【分类号】:B83-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葛晓音;盛唐“文儒”的形成和复古思潮的滥觞[J];文学遗产;199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向红;;命意宏博 气贯一篇——论司马相如辞赋的气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胡阿祥;;《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申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仲红卫;孔子的诗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张宪华;;唐末五代徽州的北方移民与经济开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戴干明;;浅论中唐初期古文家的文与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6 洪云芳;;由《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婚姻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7 郭淳;;试论嵇康的人格特征及其现代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8 崔有第;;论《莺莺传》“忍情”议论的批判作用和艺术价值[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保宏彪;;唐肃宗兴复基地取舍于朔方和河西的原因[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刘军;;北朝侍读考述[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高慧斌;;试析魏晋南朝家学兴盛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邱敏;;南北朝江苏地域经济开发的差异——兼论“苏北落后于苏南”的历史成因[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高贤栋;;《魏书·李冲传》“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辨析[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4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杜浩;同构与冲突[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范明静;大历、贞元文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晓东;明清民居与文人园林中花文化的比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庄金秋;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玉鲜;傣族与云南其它民族干栏民居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余从刚;柱式艺术中生命意识的表达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倪黎;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色彩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吴昊;《齐民要术》所见公元六世纪中国北方社会食事生活[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张兵;论魏晋笔记小说中的审美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萌;气息的嬗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纪东佐;魏晋南北朝泰山羊氏儒释道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在存;三国军旅诗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文彬;借景理法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超;;儒学乐论及美育思想[J];教育与现代化;2006年04期
2 楚甲周;王逸之;;民族文化信心的重建——从中唐韩愈所倡导的“儒学道统论”意义下的“文化复兴”运动说起[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李壮鹰;儒学的转型和文学的解构——论韩愈的思想与创作[J];学术月刊;2005年06期
4 梁文娟;;论中唐叙事诗的艺术特色[J];文教资料;2008年16期
5 孙鸿亮;;佛教禅宗与中唐艳诗复兴[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6 袁婷婷;;从白居易看中唐知识分子创作与生存环境之关系[J];当代小说(下);2011年03期
7 唐小华;;唐代赋学思想发展脉络初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高林清;;中唐叙事诗繁荣之原因[J];阴山学刊;2006年05期
9 张瑜;;论韩之“奇崛”和白之“通俗”对中唐诗风探索的价值[J];青年文学家;2011年03期
10 王伟歌;;从中唐传奇看唐婚姻法在文学中的反映[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秀萍;朱海燕;刘仲华;;论明清茶美学思想的内涵与特征[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2 顾道弟;;美论二题——学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有感[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黄震云;马宗昌;;关于儒学经学国学的关联及其当代意义[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4 周锡山;;论冯友兰哲学中的美学思想[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耿淑玲;伍成泉;;从《抱朴子外篇》看葛洪的世俗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解光宇;;论徽州文化的儒学物质(兼论区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高登智;;儒学远播云南[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8 马来平;;儒学必定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文化力量[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1:我国科技发展的文化基础[C];2007年
9 陈立;;古代越南儒学教育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10 齐红深;;论贺钦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 汤一介;儒学与生态[N];人民日报;2003年
2 四川大学法学院 喻中;心性儒学:规范中国人生活的彼岸世界[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记者 博悦;“儒学与儒商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林桂榛;儒学的世界性与世界性的儒学[N];光明日报;2004年
5 叶楚炎;儒学:二十一世纪最强大的文化影响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6 驻山东记者 常会学;山东举办省校共建儒学高等研究院座谈会[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浙江省儒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吴光;“一道五德”: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新表述[N];北京日报;2010年
8 记者 王端鹏;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成立[N];济南日报;2010年
9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作为哲学的儒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程惠哲 任慧 文字整理 张敬华 潘源 肖庆;中国的孔子 世界的儒学[N];中国文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芬霞;中唐诗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心;中唐文编年[D];厦门大学;2008年
3 衷海燕;儒学传承与社会实践[D];厦门大学;2003年
4 魏红珊;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余虹;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奎河;绵延与积淀[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s,
本文编号:17117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11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