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视野下的美学概观——评《中国美学三十年——1978至2008年中国美学研究概观》
本文选题:中国美学 切入点:马克思主义美学 出处:《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5期
【摘要】:正杨存昌编《中国美学三十年——1978至2008年中国美学研究概观》一书有着百余万字两大卷的篇幅,但仍然以"概观"的名义自称,这应当并非出于自谦,而是反映了30年美学研究的发展历史和著者情感之间的矛盾
[Abstract]:Zheng Yang Cunchang edited an outline of Chinese Aesthetics from 1978 to 2008. The book contains more than one million words and two volumes, but still claims to be in the name of "Overview." this should not be out of self-modesty.It reflect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30 years' aesthetic research and the author's emotion.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海英;从方法论角度看中国美学的研究现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司宁达;;全球化境遇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南都学坛;2008年03期
3 郄智毅;;“多元文化中的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9年05期
4 钱中文;;美学:面向原创精神,面向现实与人[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1年00期
5 柳正昌 ,乔杉;“横向移植”与“纵向继承”——谈我国古典美学的优良传统[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6 苏志宏;;建设和谐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05期
7 燕世超;徘徊与超越——中国美学的现状和展望[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钟克万;从“自由的形式”到“境界”——试论陈望衡的境界本体论美学的建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薛富兴;;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概观[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许明;;蔡仪的精神遗产[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2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3 邹华;;四象三圈:中国美学原点解析[A];“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高建平;;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A];“美学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徐良;;全球化:中国美学的选择与传播[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高建平;;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A];“美学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宛小平;;美学和中国美学——兼与章启群先生商榷[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胡家祥;;中国美学的“理”观念述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代迅;跨文化转向中的中国美学抉择[N];文艺报;2009年
2 李平;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和世界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邹华;中国美学原点解析[N];美术报;2005年
4 杨晖 李平;“地方经验”:美学研究的重要元范畴[N];文艺报;2005年
5 丁国旗;走向开放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N];文艺报;2008年
6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及未来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中国美学如何走上“美的历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为中国美学赢得更多话语权[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本报见习记者 马寅秋 万李娜;走向世界的中国美学[N];团结报;2010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孙焘;中国美学向世界打开了大门[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5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6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7 李知;现代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味论[D];暨南大学;2008年
8 范秀娟;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徐林祥;镜与日: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凡娟;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D];山东大学;2010年
2 亓元;中国古典审美接受中的“过度诠释”[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邹启峰;尼采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学[D];安徽大学;2004年
4 傅千里;管窥中国现代美学对话“美”[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5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6 翁利;试论线条是中国画灵魂之所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8 谭江红;费穆“影戏”观嬗变之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9 安凌中;浅析宋代青瓷色彩文化[D];北京服装学院;2008年
10 张晓文;中国当代美学新的学科生长点[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26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26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