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
本文选题:美学 切入点:实践美学 出处:《学术月刊》2007年04期
【摘要】:被称为建国以来第三次美学论争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主要围绕美学自身问题展开,是一次真正的美学论争。在论争中形成的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各派相互碰撞、对话,产生了相互促进的效果。其中后实践美学借鉴西方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等思想资源,不断发展、完善。实践美学则步入了反思的阶段,回应后实践美学的批评,力图通过自我调节来弥补、修复自身的理论缺陷。而新实践美学,则对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各有批判,试图改造实践美学,并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重建新的实践美学理论体系。从各派自身理论的发展,也映现出学术的争鸣对推动学术研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Abstract]:The debate between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which is called the third aesthetic debate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inly revolves around the problems of aesthetics itself and is a real aesthetic debate.The practical aesthetics,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formed in the debate collide with each other and have the effect of promoting each other.The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draws on the western phenomenology, existentialism, hermeneutics and other ideological resources to develop and perfect.Practical aesthetics has stepped into the stage of reflection, responding to the criticism of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trying to make up for and repair its theoretical defects through self-adjustment.The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on the other hand, criticizes both the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the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tries to reform the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reconstructs the new theoretical system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practical view.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ies, it also shows that academic contention is of decisive significance to the promo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时;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突破之途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3 苏宏斌;论现象学的主体间性文艺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张玉能;实践的类型与审美活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刘再复 ,杨春时;关于文学的主体间性的对话[J];南方文坛;2002年06期
6 张玉能;主体间性是后实践美学的陷阱——与杨春时教授商榷[J];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7 张玉能;评“主体间性美学”——兼答杨春时先生[J];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朱立元,刘泽民;“实践”范畴的再解读[J];人文杂志;2005年05期
9 杨春时;超越实践美学 建立超越美学[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1期
10 杨春时;中华美学的古典主体间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唐果;;对《浮士德》的生命美学观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孙艳侠;;浅析“主体间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7 侯宏堂;阴阳观念形成和发展的三大文化背景[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刘新敖;;近年来国内文学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栗永清;;美学“逻辑起点”刍议——兼论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关于逻辑起点问题之争[J];北方论丛;2009年04期
10 金永兵;邓韵娜;;新时期30年我国文学理论流派的萌芽与雏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4 葛明珍;论权利冲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李晓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吴格非;萨特与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人的“存在”探询[D];苏州大学;2003年
9 皇甫晓涛;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再阐释与现代文化的重构[D];四川大学;2003年
10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能;实践的类型与审美活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人的存在与虚无[J];领导文萃;2000年09期
3 张玉能;;实践的双向对象化与审美[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1年00期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0、12、13、31、32卷出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05期
5 杨春时;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兼答张玉能先生[J];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6 阎国忠;关于审美活动———评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J];文艺研究;1997年01期
7 王干;优美地告别——“新状态”文学漫论之一[J];文艺争鸣;1994年03期
8 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杨春时;;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朱立元;“实践美学”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命运——与杨春时同志商榷[J];学术月刊;199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华;;身体-主体的缺席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共同欠缺[J];学术月刊;2011年05期
2 石长平;;给实践美学以更兴盛的生命力——张玉能美学思想的最新拓进[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张文虎;雷振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反思视角[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4 华有杰;;功能翻译理论中主体和主体间性的现象学考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期
5 张湘梅;;语言:主体间性教育存在之居所——语言学哲学转向下当代中国高等英文教育主体模式的重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赵艳;;主体间性视域下器乐教学的双向配合[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7 马慧珍;;浅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杨春时;杨晨;;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辛志英;;学术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资源:识别、评估与运用——兼评Hyland的元话语模式[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赵平;孟凡平;;主体间性暨《文学与人生》课程的哲学基础与教学实践[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丕显;;后实践美学析疑[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2 唐圣;;论美学的边界[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任小玫;;别求新声于异邦 勿弃生态见记游——《徐霞客游记》的“主体间性”生态哲学思考初探[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6 倪睿;李养龙;;从主体间性谈《沉没之鱼》之译写[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朱金陵;朱华山;冯用军;;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大学生评价中的心理学转向策略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李丕显;;对立与互补:马列文论和现代西方思潮[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刘将;周宁;;当代心理学的主体间性转向[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2 朱水涌;超越前现代与现代的紧张[N];文艺报;2003年
3 武汉大学哲学系 朱传h,
本文编号:1727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27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