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与儒家美学的精神逻辑及话语建构
本文选题:内圣外王 切入点:儒家 出处:《学术月刊》2010年12期
【摘要】:"内圣外王"是理解儒家美学思想的内在视野。沿内圣的方向,儒家发展出以个体精神超越为关注核心、以性与天道相贯通为最高境界的心性美学,试图通过诗性伦理的思路来解决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沿"外王"的方向,儒家发展出以审美制度建构为关注核心、以审美功利主义为基调的制度美学,试图通过诗性政治的思路来解决美学与政治学的关系。"内圣外王"决定了儒家大局观美学理论形态,以及将美学问题与文化、政治问题合并思考并一起解决的方法论,这既具有深刻的智慧,也潜藏着内在的思想矛盾,不仅影响美学问题的最终解决,也使儒家审美理想变得僵硬枯燥。
[Abstract]:The internal, holy and external kings are the inner vision of understanding the Confucian aesthetic thought.Along the direction of inner sanctity, Confucianism develops the mind aesthetics with the transcendence of individual spirit as the core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nature and the Tao of heaven as the highest realm, trying to sol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s and ethics through the thinking of poetic ethics, and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outside king".Confucianism has developed institutional aesthetics with aesthetic system construction as its core and aesthetic utilitarianism as its keynote. It tries to sol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s and politics through poetic politics. "The internal, holy and external kings have decided the form of the Confucian overall vision's aesthetic theory and the methodology of thinking and solving the aesthetic problems together with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problems. This is not only profound wisdom, but also latent internal ideological contradiction.It not only affects the final solution of aesthetic problems, but also makes the Confucian aesthetic ideal stiff and dull.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基金】:山东省社科基金 第47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分类号】:B83-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刁生虎;老庄直觉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马育良;儒门《诗》学中的“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于川;《吕氏春秋》美在“中和”思想浅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王念东;气韵与文气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陈育德;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戴承元,杨明贵;论《红楼梦》“花落人亡”的悲剧意味[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7 孙维城;南北宋之间几位词论家的词学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马奔腾;当代禅美学研究述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邓新华;“以意逆志”论——中国传统文学释义方式的现代审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赵白生;“我与我周旋”——自传事实的内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鲁瑞菁;;两汉“三代始祖感生说”述论[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钟庆忠;;花文化效应成就了百万葵园[A];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贾京生;;解析中西方色彩的文化观[A];当代亚洲色彩应用:第四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陈根;;产品本土化设计在企业品牌建设中的应用研究[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西方前现代泛诗传统——以中国古代诗歌相关传统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吉林大学;2004年
3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4 王美凤;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5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王人博;中国近代宪政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冯文坤;“自然”思微与诗学再识[D];苏州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雷;人为自身立法[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黄亚卓;陆机诗歌美学风格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吴永强;论庄子的人生观教育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晚成;曹植思想与人格分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洁;神理与诗情——论船山诗学的超越本质[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文;深圳、北京、哈尔滨植物景观探讨与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8 邱嵘;我国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9 郑勤砚;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10 余意;论宋代文人雅词的审美品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海军;;理性之中的效用——老子美学思想之政治功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2 郭秦;;儒家美学·改革文学[J];唐都学刊;1988年02期
3 李艇;;试析孔子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美学影响深远的原因[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任芳莹;宫敏燕;;论儒家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和启示[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2期
5 王柯平;“中和”为美的儒家美学思想──中国古典美学札记(1)[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6 王潇;程泽明;姚倩;;儒家美学思想的现代阐释——首届中华两岸三地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温晶晶;;儒家美学思想与民族心理结构的塑造[J];大众文艺;2010年13期
8 陈伟;种海燕;;儒家社会生态美学思想与道家自然生态美学思想比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梁存发;;论儒家美学与传统艺术精神——兼论杜甫诗风[J];科学经济社会;2007年01期
10 李志宏;;儒家美学功利观的科学化阐释[J];华夏文化论坛;2009年0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韩丽娟;《礼记》中的礼乐教化美育思想与儒家审美人格的建构[D];山东大学;2012年
2 陈琰;郭象《庄子注》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272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27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