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音乐治理与审美共通感的政治功能
本文选题:儒家 + 音乐治理 ; 参考:《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7期
【摘要】:审美是儒家生命的存在方式和展现方式。儒家的中和之乐作为本体之和的显现,具有规范政治活动,达致社会和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共通感是现代社会最为天然的沟通纽带。当代需要借鉴古代儒家的音乐治理实践,通过审美共通感培育民众共同的心意状态、共同的情感,让生命在美的愉悦的自由感中舒展开来,实现审美主体与情感共同体的审美化生存。
[Abstract]:Aesthetics is the way of existence and expression of Confucian life.Confucian music of neutralization, as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sum of Noumenon, has the function of standardizing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achieving social harmony.The aesthetic common sense of music is the most natural communication link in modern society.The contemporary need to learn from the ancient Confucian music governance practice, through the aesthetic common sense of common sense of the common mind of the people, common feelings, so that life in the pleas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sense of freedom to expand,Aesthetic subject and emotional community of aesthetic existence.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07JA810008);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8JC630014)
【分类号】:B83-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刁生虎;老庄直觉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陆建华;荀子礼法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夏当英;孔子道德本位的社会秩序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王念东;气韵与文气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陈育德;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许凌虹;《说文》“玉”部字与古代玉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萧放;;“风俗”论考[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周威兵;;试论秦汉庄学和中国艺术精神之关系[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4 张梅;;《庄子》的语言艺术——卮言——从庄子的立言态度与立言方式谈起[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5 肖仕平;;传统儒学的“诚”、“信”: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兼由“诚”、“信”意蕴差异看当代诚信道德建设的理路[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二)[C];2004年
6 常君睿;;论大学生的审美个性及其培养——康德美学思想的启示[A];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200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7 钟庆忠;;花文化效应成就了百万葵园[A];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黄海波;;《内经》形神兼养的医学思想[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姜晓敏;略论西汉对犯罪的预防与惩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8 李晓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戴兆国;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意;论宋代文人雅词的审美品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胡希东;特定历史语境下生命个体之张裂[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长庚;寻求审美与生命的合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吕强;生命的困境和超越的自由——试论庄子的“逍遥游”[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庆卫;论“气韵”的艺术理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秀玉;儒道人性论与治国理论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1年
7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8 徐贞;超越忧患 走向审美[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凌;王国维的“境界”理论[D];西北大学;2002年
10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艳玲;理想的维护与失落——析儒家的隐处思想[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干春松;一以贯之和生生不息:儒家的构成和发展[J];东岳论丛;2005年01期
3 ;儒家四圣[J];章回小说;2000年01期
4 刘润忠;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上的儒历之争和王船山对“儒家之历”的批判[J];孔子研究;1989年01期
5 沈慧芳;儒家诚信的内容及其改造[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侯红莲,钟重欢;儒家“忠”的思想与当代人际关系[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黄瑜;儒家“和同”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徐克谦;儒家仁义的辩证关系及其在实践中的取舍[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寇东亮;评儒家视野中的历史之“变”[J];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10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问题与方法[J];哲学动态;200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茂泽;;论儒家的价值观[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2 杜维明;;儒家人文主义中的社会、个人和人类-宇宙观[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会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3 梅汝莉;;儒家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夏雅丽;;总结传统法制的得失,坚持执法为民[A];中华传统文化与新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祝瑞开;;努力实现儒家“德治”思想和现代“法治”的结合[A];法治与德治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马涛;;论儒家的自由经济思想[A];集雨窖文丛——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2000年
7 孟宇光;;儒家孝文化探究[A];养老与社会保障——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韩思诚;;道德的裂纹——再论儒家“诚明”大义[A];第13次中韩伦理学讨论会国内学者论文集[C];2005年
9 连劭名;;“六经”考[A];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儒学卷)[C];2005年
10 张进;刘宗贤;;儒、佛、道与武夷山[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秦晖;儒家是什么[N];经济观察报;2010年
2 修建军,,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教授;儒家“和”文化及其哲学基础[N];联合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郑丽虹;儒家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资源[N];深圳特区报;2009年
4 宋志明;儒家安身立命之道[N];光明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褚国飞;探讨西方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平等对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陈明;重提传统:金融风暴里的思考或遐想[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7 宝振海 谷首华;儒家廉政思想刍议[N];朝阳日报;2009年
8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彭国翔;儒家认同的抉择[N];中华读书报;2009年
9 临猗县牛杜高中 史惠玲;儒家“仁爱”思想与当代社会的和谐[N];科学导报;2009年
10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胡发贵;儒家重养老[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益洙;中国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白春雨;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3 姚兴富;耶儒对话与融合[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范希春;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的解体(1895-191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贺韧;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皮伟兵;先秦儒家“和”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亲霞;先秦儒家君权思想的历史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陆建猷;《四书集注》与南宋四书学[D];西北大学;1999年
10 伍成泉;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春芳;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现代借鉴[D];河海大学;2005年
2 邰东梅;儒家“致中和”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D];辽宁中医学院;2002年
3 高立梅;儒家“仁义”思想的形成及其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春红;试论儒家和谐教育理念及其现代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怡心;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儒家与西方自由主义政治思想之比较[D];山东大学;2001年
6 王俊国;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的几点思考[D];郑州大学;2005年
7 李晔琳;楚简所见儒家仁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李修岭;儒家与民间信仰[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培艳;儒家尚“雅”观念在六朝文论中的传承与嬗变[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黄小波;儒家天人观的逻辑发展[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334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33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