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主体间性与个体审美能力的生成
本文选题:身体 + 主体间性 ; 参考:《河北学刊》2011年03期
【摘要】:审美的主体是能动的身体。身体是主体意味着,身体与身体的关系是主体间际关系,个体在诞生之际就被抛入身体—主体的关系之网中,因此,身体主体的交互作用会为个体审美能力的生成造就机缘。作为实在者,身体—主体在每个时刻只能占据一个位置,此乃身体—主体的本体论规定性。由此特性,可以推论出两个看似悖反的结论:(1)身体与身体的位置不可重合,因此,每个个体—身体都不能不独自承担自己的生存;(2)只有与其他个体—身体联合起来,个体—身体才能克服自己在每个时刻只能占据单个位置的本体论局限。事实上,个体的审美感受、审美心象、审美鉴赏力都源于身体—主体积极的联合(包括对联合方式的形式运演)。
[Abstract]:The aesthetic subject is the active body. Body is the subj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and body is the inter-subjective relationship, and the individual is thrown into the ne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and subject at the time of its birth. Therefore, the interaction of body subject will create the opportunity for the formation of individual aesthetic ability. As reality, body-subject can occupy only one position at every moment, which is the ontological stipulation of body-subject. From this characteristic, we can infer two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conclusions: 1) the position of the body and the body cannot be overlapped, and therefore, each individual-body cannot afford its own survival alone. (2) only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ther individual-body, Individual-the body can overcome the ontological limitation that it can only occupy a single position at each moment. In fact, the individual aesthetic feeling, aesthetic mi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re all derived from the body-subject positive association (including the form of the combined mode of operation).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文学院;
【基金】:2007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主体性理论视野中的身体美学建构:主体论身体美学研究》(07J01)
【分类号】:B83-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锦;;建筑表现探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2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肖德生;;胡塞尔对主客观时间关系的确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丁学松;;想象——一种审美现代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王浩斌;;试论胡塞尔生活世界理念的方法论特征[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吴其华;彭晋媛;;从格式塔看电影建筑空间[J];安徽建筑;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丑;全荣花;;应用伦理学视阈的生态伦理学何以可能?[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锐;;大学生星座文化接触行为研究——消费文化下的青年时尚透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国新;;满石风动话线语——沂南北寨汉画像石艺术特色阐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徐长福;;元实践学与异质性哲学——对一套实践哲学研究方案的说明[A];“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7 李安乐;;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精神图式关怀——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艺术的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8 杨沐;;时空的新内涵界定[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韦森;;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研究西方世界近代兴起和晚清帝国相对停滞之历史原因的一个可能的新视角[A];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郑涌;周小燕;;文化的价值——西南民间艺术与儿童社会化[A];百川横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7 王丽虹;延安鲁艺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
本文编号:17950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95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