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论舒斯特曼美学思想的间性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年
论舒斯特曼美学思想的间性建构
周丽明
【摘要】:实用主义的再次复兴,发生于分析美学衰退、美学发展陷入困境的背景下。美国犹太裔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是实用主义再次复兴的焦点人物。洞悉到单纯地依靠术语的澄清和语词的分析无法真正地解决美学与艺术的基本问题和论争,舒斯特曼毅然告别分析哲学,转而求助于实用主义,自觉地向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传统回归,企图通过恢复哲学、美学与艺术同人的经验和生活的关系,为哲学、美学和艺术的发展找到一条合理的路径。在号称哲学与艺术已经终结、美已经被废黜的今天,舒斯特曼直面哲学、美学、艺术的生存困境,企图复兴实用主义以力挽狂澜,其精神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对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建构方法进行剖析、解读,对于当下美学和艺术困境的解决,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舒斯特曼将自己视为正统实用主义理论,尤其是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的真正继承人,因此,他的理论和杜威的美学思想之间,具有不可否认的亲缘关系。舒斯特曼对杜威美学思想的自觉回归,并非是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而是以杜威的美学思想为核心,广泛地吸收其他思想家理论中的实用主义成分,从而积极地、交互地建构一种间性的实用主义新视域。本论文撰写的目的,就是探讨舒斯特曼如何以“亦此亦彼”的间性建构方法,对杜威的正统实用主义哲学、美学、艺术理论进行继承和拓展,从而实现实用主义审美复兴的。 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首先解释了两个关键词“间性建构”和“审美复兴”及其关系。间性建构的方法,舒斯特曼称之为“包括性析取”法,即以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对抗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多元主义立场和方法;间性建构方法所体现的文化间性立场,是舒斯特曼的哲学、美学思想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础。所谓“复兴”,是指复兴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传统,具体指对生活哲学的传统哲学观念的复兴、审美经验的复兴和艺术的复兴三个层面的内容。间性建构和审美复兴的关系在于,“间性建构”既是达到“审美复兴”的方法、手段,又表明舒斯特曼独特的文化立场;而审美复兴则是间性建构的目的和宗旨。绪论中还对舒斯特曼与杜威的生平业绩、研究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概括介绍。 正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剖析实用主义审美复兴的语境,认为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审美复兴,建立在从欧洲中心主义到多元主义的价值观转向、从对立分裂到整合统一的方法论转向和从重逻辑分析到重生活实践的美学转向三个转折的基础上。第二章到第五章从哲学、美学和艺术三个层面具体阐释,舒斯特曼如何以间性建构的方法,批判地继承并发展杜威的哲学、美学和艺术观,从而实现实用主义的审美复兴的。第二章探讨了哲学的实践立场的间性建构问题。舒斯特曼继承了杜威的反本质主义的哲学实在论和实践的哲学立场,强调实在的变动性、开放性与偶然性;强调人类行为与目的对于真理的优先性,实践对理论的优先性,指出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最终目的不是理论与实践本身,而是改变人的生活。而在生活哲学方面,舒斯特曼则超越了杜威。杜威只是提出了哲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未对生活哲学内涵做出进一步的阐释;舒斯特曼则提出“哲学生活”范畴,在创造抽象理论文本的哲学家及其具身性生活的文本间性之中建构“哲学生活”理论。第三章实用主义经验论的间性建构,探讨舒斯特曼如何在继承杜威经验自然主义基础上,抨击自然与历史、身体与心灵的二分,间性地建构自然与历史统一、身体和心灵统一的经验整体论的。第四、五两章是艺术观问题,阐释舒斯特曼如何通过对杜威的艺术定义的辩证批判,,运用包括性析取的间性方法,在经验与实践、自然主义与历史主义之间建构“艺术即戏剧化”的艺术定义,并发展了杜威的精英艺术、通俗艺术理论,为精英艺术与通俗艺术提供双重辩护,从而实践了艺术复兴的。 论文的结论部分对舒斯特曼以间性建构的方法,批判地继承、发展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从而实现实用主义的审美复兴的建构思路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概括性的总结与评价。结论指出,除了舒斯特曼体现出来的面对美学困境勇于探索的使命感,他运用间性方法建构美学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是其美学真正价值之所在。舒斯特曼的亦此亦彼的包括性析取法,并非“什么都行”的没有立场的相对主义,而是建立在客观地分析、比较、批评基础上的辩证批判与取舍,它是一种体现了包容性的学术胸襟、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跨文化建构的雄浑的学术气度的多元主义方法,也是舒斯特曼超越杜威的美学价值的表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3-06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高山,曹孟勤,彭定光;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万俊人教授访谈录[J];东南学术;2003年05期
2 章清;实用主义哲学与近代中国启蒙运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5期
3 D.霍林格,肖俊明;美国历史上的实用主义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09期
4 彭锋;从分析哲学到实用主义——当代西方美学的一个新方向[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5 R.舒斯特曼 ,朱小红;美学中的四个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10期
6 理查德·舒斯特曼;金虎;;审美经验的终结[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单中惠;;约翰·杜威的心路历程探析——纪念当代西方教育思想大师杜威诞辰150周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1期
8 陈亚军;“问题与主义”: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冲突?[J];江淮论坛;2004年06期
9 希克曼,曾誉铭;批判理论的实用主义转向[J];江海学刊;2003年05期
10 庞丹;;近十年来我国学界杜威思想研究述评[J];理论探讨;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黄书亭;;哲学视域中的危机管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张雪;;杜威的认识论对“二元论”的“克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5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刁生虎;老庄直觉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7 张嘉军;扩张与限制:试析两大法系两种不同反诉观——兼论我国反诉制度的未来走势[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陶徽希;;福柯“话语”概念之解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丁智琼;;“快乐即幸福”与“有德即幸福”——伊壁鸠鲁学派与斯多亚学派幸福观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冬冬;黄鹏;;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危机与安全思想——对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徐晓海;;社会稳定机制的实现:制度公正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建构[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柯华庆;;实效主义法学纲要[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肖绍明;;教育学的话语分析转向[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5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烨;;动态渐进规划体系中的总体规划评估机制解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刘爱芹;;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的建构[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10 陆俊;;论网络社会运动[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世木;我国体育信息资源配置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张亚娟;适应性企业战略协同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徐敬俊;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余云军;胶州湾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湖北省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马小平;转基因食品传播推广中的文化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吕云涛;学校教育中不当惩罚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逊;盲校中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毕薇;传统德育的历史局限及转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鹏飞;论杜威的社会哲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曹观法;杜威的生产性实用主义技术哲学[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庞丹,陈凡;杜威实用主义技术观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彭锋;从分析哲学到实用主义——当代西方美学的一个新方向[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5 布鲁纳;伟俊;钟会;;杜威教育哲学之我见[J];外国教育研究;1985年04期
6 彭锋;分析美学对维特根斯坦的误解[J];文艺研究;2002年02期
7 王成兵;杜威哲学的复兴及其原因[J];学术论坛;2002年01期
8 朱立元;“实践美学”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命运——与杨春时同志商榷[J];学术月刊;1995年05期
9 许加彪;传播哲学家和间接先行者——论杜威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J];新闻大学;2004年01期
10 王元明;实用主义在中国[J];哲学动态;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典兵;试论杜威的实用主义道德教育思想[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高兴;;杜威:在苏格兰闯出一片天[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5年11期
3 赵慧平;发生于世俗经验的杜威美学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6期
4 夏英林;从杜威到胡适: 哲学概念的演化[J];现代哲学;1999年02期
5 沈鹏飞;论杜威的社会哲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高建平;经验与实践:兼论杜威美学和美学中的实践观[J];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06期
7 骆可;蝈蝈;;是谁走失在薄凉年华[J];传奇文学选刊(紫色年华);2009年11期
8 曹孚;;杜威批判引论 (上篇)[J];人民教育;1950年06期
9 刘英健;杜威课程论的本质特征[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10 夏英林;析胡适、杜威对“行易知难”说的不同观点[J];东方论坛;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开会;;杜威新经验主义艺术观的得与失[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邹铁军;;杜威哲学观的根本改变——纪念杜威150周年诞辰[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常宏;;杜威的“经验”概念的现象学解释——以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为背景来解释杜威的经验概念[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丁立群;;杜威的文化哲学观[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高来源;;“实践境遇”:绝对道德律令的域限——从现代性的角度对杜威道德实践理论的基础性释读[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赵敦华;;杜威的进化发生学方法[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部分论文[C];2004年
7 汪永康;;杜威: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改造[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冯抗胜;;她曾有一双美丽的眼睛——记中原女战士杜威[A];我们的父母——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五师中原分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C];2007年
9 张斌贤;;近十年杜威研究的新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厦门大学 陈亚军;[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外哲室上海社科院哲学所所长 童世骏 复旦大学杜威研究中心主任 刘放桐;[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杨柳新(北京大学);[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4 实习记者 亢春燕;[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9年
5 理查德·J.伯恩斯坦(Richard J.Bernstein) 阎勇译;[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杨捷;[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彭国华;[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田光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陈华;[N];解放日报;2004年
10 郭洪体(东南大学艺术系);[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丽明;论舒斯特曼美学思想的间性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2 郑国玉;杜威: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D];复旦大学;2010年
3 刘文祥;杜威的经验概念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刘华初;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D];复旦大学;2010年
5 高来源;论人在经验世界中的超越[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7 杨日飞;教育与儿童的自然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沈岚霞;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关松林;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肖晓玛;杜威美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幸玉芳;杜威的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文华;杜威“情境”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凤羽;杜威的经验审美观[D];西北大学;2011年
4 魏中华;审美与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红贞;杜威“艺术即经验”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张平;杜威“经验”概念的独特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倩;培养智慧:杜威课程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苏州大学;2011年
8 叶春英;杜威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9 陈源博;杜威的经验哲学[D];南京大学;2012年
10 廖云忠;论杜威对价值哲学的改造[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论舒斯特曼美学思想的间性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37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3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