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三种新的美学探索

发布时间:2018-05-03 10:00

  本文选题:《手稿》 + 后实践美学 ; 参考:《东岳论丛》2012年06期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美学开始了研究的转型。在转型中形成了三种影响较大的学术探索取向,即后实践美学研究、审美文化研究和生态美学研究。虽然他们对实践美学都持反思的态度,但对实践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不一味持排斥的态度,而是对之进行了重新解读。比如,后实践美学研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读到了人的生存、存在和生命;审美文化研究看到了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美学阐释了其中的生态维度。
[Abstract]:Since the 1990 s,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has begu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earch.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three kinds of influential academic exploration orientations have been formed, that is,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aesthetic culture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Although they all hold a reflective attitude towards practical aesthetics, they do not hold an exclusive attitude to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source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the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but reinterpret it. For example, in the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the study of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read the existence, existence and life of human beings; the study of aesthetic culture saw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ecological aesthetics explained the ecological dimension.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项目号:2011M50109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振斌;什么是审美文化?[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2 滕守尧;大众文化不等于审美文化[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3 朱立元;雅俗界限趋于模糊——90年代“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审美文化之审视[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李欣复;论生态美学[J];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12期

5 王德胜;审美文化批评与美学话语转型[J];求是学刊;1994年05期

6 王向峰;论马克思“自然人化”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05期

7 姚文放;文化工业:当代审美文化批判[J];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02期

8 杨春时;;超越实践美学[J];学术交流;1993年02期

9 张弘;存在论美学:走向后实践美学的新视界[J];学术月刊;1995年08期

10 杜卫;科技、经济发展与美学转型[J];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智;试论孟子的家庭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孙芳;宋词流派研究述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贾小青;;试析康德的“美的艺术”[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刘伟;试论唐代传奇小说的诗化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张成;;晋宋至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和谐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蔡鲁祥;;安徽和县得胜河滨水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9 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韦大文;;《黄帝内经》中“味”与气、阴阳、五行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四次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宋丹;俞书伟;;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沈阳;;论“神仙思想”在汉画舞蹈身体语言上的体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周伟平;;从文学本质的争论看文学理论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刘纯青;刘新宇;;浅析《园冶》中的生态美学思想[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6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蔡志栋;;从现代情感本体的角度看梁启超[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8 李松;;沟通与对话:审美文化与文学研究[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7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王铁华;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宇;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下的传统造园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于磊;道家哲学影响下的中国绘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星;荒诞世界中的诗性语言[D];湘潭大学;2010年

4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苏英姿;为“梦”而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立琼;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明清经典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詹雪;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和审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敏;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连志;内丘纸马艺术的保护与传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瑾;论初唐诗歌的生命意识[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干;优美地告别——“新状态”文学漫论之一[J];文艺争鸣;1994年03期

2 R.罗蒂;余怀彦;;战胜传统:海德格尔和杜威[J];哲学译丛;199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天保;;走向批判的实践美学——实践美学的中西对话及其启示[J];东方丛刊;2008年03期

2 梁海钢;浅谈大众文化的兴起对经典美学的挑战[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索良柱;;“告别实践美学”的背后[J];探索与争鸣;2007年05期

4 胡远远;;新疆汉民族审美文化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2期

5 周维山;;《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当代美学价值[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栗永清;;新世纪实践美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文艺争鸣;2010年17期

7 蔡仪;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及其成熟的主要标志——《经济学——哲学手稿》再探(上篇)[J];文艺研究;1982年03期

8 章辉;论审美活动与超理性追求——兼评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谭君强;陈芳;;叙事学的文化研究与审美文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10 刘凯;;“积淀”、“突破”与“创造”——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J];东方丛刊;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权文荣;;论《手稿》对人的存在和本质研究的科学意义[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3 徐放鸣;;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前沿问题[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谢金良;;转型时期审美文化研究如何转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5 胡军良;;正本清源 开拓创新——陕西省2010年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6 李丕显;;后实践美学析疑[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7 戴生岐;;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陕西省2010年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8 邵腾;;享受性理论是共产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手稿》中的享受性理论解读[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9 唐圣;;论美学的边界[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徐放鸣;;城市审美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丙泉;唯美的审美文化研究[N];光明日报;2004年

2 何志钧 吕园园;审美文化研究的新高度[N];文艺报;2009年

3 王德胜;审美文化研究:向现实说话的批评活动[N];中国文化报;2001年

4 范咏戈;贴近前沿 求真求新[N];文艺报;2005年

5 邢建昌;从美学研究到审美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0年

6 赖大仁;审美文化研究的价值立场[N];文艺报;2005年

7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通过自然问题实现美学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刘茜;提升审美理想高度[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龚举善 陈金黎;开创媒介文化研究的新局面[N];文艺报;2003年

10 ;《钱学森手稿》中的科学与科学精神[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2 邱忠文;劳动、爱欲、自然与艺术[D];复旦大学;2011年

3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4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黄健云;“特殊”与美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8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林海燕;马克思自由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业明;对美学中“实践”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姚惠;形象、符号与认同——广告的审美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黎祥伦;论审美超越的价值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纪佳妮;辩证法与人的自我生成[D];吉林大学;2007年

6 曹秋月;审美超越浅论[D];山东大学;2008年

7 贺丽;实践美学论争的历史考察及其哲学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余在海;论《手稿》在马克思哲学创立过程中的地位[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9 余致青;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多重维度[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任绪来;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中的黄色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380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380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e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