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试论审美注意的特征

发布时间:2018-05-08 16:33

  本文选题:审美注意 + 审美期待 ; 参考:《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02期



[Abstract]:......
【作者单位】: 内蒙古教育学院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爱萍;;新编英语教程中的美学欣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于洪卿;;论和谐社会的人格修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王锦坤;;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谈审美理解力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4 刘瑶;;音乐在动画片中的独白与旁白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5 曹亚峰;论电影欣赏中的视觉注意[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6 翟苏民;对中学美育现状的一得之见[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8 叶南;汉语修辞的美学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王渭清;人格面具膨胀的启示——《白鹿原》人物形象的符号象征意蕴探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刘星;;从儿童审美偏爱看儿童书籍的装帧设计[J];编辑学刊;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亚峰;;涉外旅游宣传的语言诉求应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蒋念祖;;艺术与人的发展[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姚全兴;;审美思维教育: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封平华;;新课程标准下的几何审美化教学[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其亨;庄岳;吴葱;;处处书堂选字名 无非道古淑今情——清代皇家园林景名用典的审美意义[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三辑)[C];2000年

7 张浩;;论情感、意志与创造性思维[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4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5 赵伶俐;审美概念理解对审美感受和创造性思维影响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汪丽君;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8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9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田林;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阳;罗大佑歌词的文学与商业价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程荣彬;高中思政课教材美育功能及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敏;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余师芳;民族健身操的价值及发展策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黄海娟;探讨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中的“三性”原则[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程倩;从新时期高考作文看中学语文教育的美育走向[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玉双;论语文教育的审美化[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莹;“通感”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优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欣;家具人性化情感尺度初探[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10 张敏;现代插画的时代语言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素芳;;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审美注意的培养[J];艺术探索;2008年02期

2 彭强民;人造天合——从自然美的欣赏看“天人合一”[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张建永;不应否定审美重复性——与周宪同志商榷[J];文艺研究;1982年04期

4 方才勤;从内心走向形式——写作主体内在审视力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5 常存文;试论审美注意的特征[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8年02期

6 赵志军;艺术鉴赏漫议[J];求是学刊;1992年06期

7 陶水平;论审美注意的情境性及其心理机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8 林国清;模糊语言与审美[J];理论学刊;1988年03期

9 刘世生,杨敏;论审美注意驱动机制在汉英散文文体中的体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10 徐秀芝;名词意象叠加的审美认知机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淑梅;;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认同[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2 郭黛Y,

本文编号:1862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62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6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