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美学建构的两种取向
本文选题:环境美学 + 艾伦·卡尔松 ; 参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摘要】:卡尔松和伯林特代表了环境美学研究中两种主要取向,他们在哲学基础、思维方式、环境界定、体系构建等一系列的基本问题上都存在着巨大分歧。环境美学要担负起应对环境危机和变革美学学科的双重历史使命,必须平衡和协调好与环境伦理之间的关系,那就是要立足于伯林特的环境审美现象学研究,在对卡尔松陈旧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框架进行扬弃的前提下吸收其有价值的创见,实现二者的融合。
[Abstract]:Karlsson and Bollint represent the two main orientations in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They have great differences on a series of basic issues such as philosophical basis, mode of thinking, environmental defini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etc. I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is to undertake the dual historical mission of dealing with 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reforming aesthetics, it must balance and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that is, it should be based on Bollint's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On the premise of sublation of Karlsson's old mode of thinking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author absorbs his valuable ideas and realizes the fusion of the two.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B83-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尤西林;匆忙与耽溺——现代性阅读时间悖论[J];文艺研究;2004年05期
2 姜勇,郑三元;理解与对话——从哲学解释学出发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7期
3 徐清泉;论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意义[J];文学评论;2000年04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7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吴尚华;;贾平凹《怀念狼》的生态批评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潘盛;旷野的呼唤——萧红作品中对于人的异化主题的现代观照[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额尔敦扎布;;自然资源价值辨析——兼评劳动价值论不能说明自然资源价值说[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颖;城市结构化理论及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2 孙冠臣;海德格尔的康德解释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卜祥记;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D];复旦大学;2004年
4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付长珍;宋代理学境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陈,
本文编号:1866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66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