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泛化的辩证分析
本文选题:审美泛化 + 生活审美化 ; 参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S1期
【摘要】:当代社会,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渗透于现实生活方方面面,审美泛化由此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审美泛化所包涵的两个方面,即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二者既存在差异,又在差异中寻求同一。
[Abstract]:In contemporary society, people's demand for aesthetics permeates all aspects of real life, and aesthetic generalization has a great impact on people's life. Bu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wo aspects of aesthetic generalization, that is, life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life. They are different and seek the same in the differences.
【作者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
【基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资助课题(西电研函(2008)37号)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崇杰;;美学“学科新形式的探讨”——韦尔施的美学思想悖论及进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高金生;;“感性”的回归与泛滥——1990年代以来当代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曾繁仁;;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贡献与启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霍桂桓;“审美泛化”辨析[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肖鹰;诗意地栖居在审美主义的白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3 杨光;文艺学、美学新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王汶成;城市广场与中国当代大众审美文化[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悦笛;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N];光明日报;2009年
6 刘悦笛;生活美学:全球美学新路标[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杨波;生存论视野下的审美超越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丹丹;当代审美泛化的现状、解构及其走向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赵玲莉;数字化时代下艺术审美泛化趋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崔涵潇;韦尔施美学思想的“多元性”特征[D];山东大学;2011年
4 崔悦;当代中国审美泛化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5 张子郡;网络技术对人审美能力的影响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6 康雅雄;韦尔施美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邱佳佳;对当代美育关键词之一“情趣”的考察[D];西南大学;2010年
8 朱莉萍;中国美学中“生活性”审美特征向当代“生活美学”的演绎[D];山东大学;2012年
9 孔凡娟;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D];山东大学;2010年
10 詹道勇;“看”与“炫”的快舞[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661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66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