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末路回光——评王夫之美学理论的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2018-05-09 21:47

  本文选题: +  ; 参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摘要】:从中国古典哲学和古代审美意识发展的内在逻辑看,王夫之的美学理论就其立论的目的而言是保守的,就其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言是反历史的,就其结局而言则标志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没落。
[Abstract]:From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 and ancient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Wang Fuzhi's aesthetic theory is conservative in terms of its purpose, and it is anti historical in terms of th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it marks the decline of the Confucian ideology in terms of its outcome.

【作者单位】: 北京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天德,张宗福;从神本走向人本——殷商西周时期的文化特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3 周中明;姚鼐追求自我的思想嬗变过程及其时代特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李红春,陈炎;儒、释、道对晚唐诗歌的影响[J];北方论丛;2003年02期

5 涂鸿;浪漫的情怀 神秘的边地 率真的生命──沈从文创作对楚巫文化的承袭[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董运庭;楚辞与楚国社会文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姚亦锋;环境审美规划的历史延续——与俞孔坚教授商榷“景观”等问题[J];城市规划;2002年08期

8 董锋;论悲伤美[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林继中;文学自觉与诗赋的消长[J];东南学术;2002年01期

10 王平;中国绘画程式略论[J];东南文化;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湘琳;;休去倚危阑——辛弃疾“登楼”心态初探[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葛景春;;李杜审美差异论[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姚亦锋;;关于“风景”相关概念的理解[A];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旭;;设计史论教学与学生设计能力培养之思辨[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宏波;先秦玉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2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樊波;魏晋风流——魏晋南北朝人物画审美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钟锡南;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戴宁;太湖地区民间信仰音乐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秀召;魏晋南北朝绘画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亚卓;陆机诗歌美学风格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曹菊枝;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冯巩;相声艺术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凌;王国维的“境界”理论[D];西北大学;2002年

6 王美钦;写实油画技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

7 赵得功;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的涵意[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8 汪洁;闽台宫庙壁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桂芹;竟陵派的诗学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国蓉;晚唐咏物诗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叶春;;论古代情爱戏曲中情与理的冲突与融合[J];戏剧文学;2010年02期

2 曾小明;刘新敖;;魏晋“意”“象”的身体逻辑及其艺术表现[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张雯;;试论“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J];陇东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谢先平;;传统吉祥图案在烹饪美术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9期

5 乔今;;浅析汉代凤纹元素的形、神、意在礼品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0年05期

6 卜晓梅;;细品《春》之美[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06期

7 孙琳;;再论《娇红记》[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07期

8 杨璞;;试论“立象以尽意”——兼及对中国文人思维的影响[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杨洋;;十三经注疏本《孟子注疏》与朱熹《孟子集注》比较之一二[J];天府新论;2009年S1期

10 周子琴;;刘墉书法对后世的影响[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丁宝清;;浅论反射疗法按摩手法之“理”[A];经典荟萃——纪念建国六十周年中华反射疗法优秀论文选编[C];2009年

2 桑靖宇;;莱布尼茨的宗教通融主义——莱布尼茨《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大意[A];“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慧远;;《朱子语类》“理禅交融"思想探微[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思永;;试从与“对应”相关的几个概念看语言之间的对应层次及其对翻译实践的启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小刚;韩非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林光华;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的诗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秋丽;胡一桂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文波;传教士诠释策略下的儒学本体论范畴[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孔祥敏;论《墨经》的故、理、类对推论的作用[D];燕山大学;2008年

3 孔祥国;标新立“意”特立独“形”[D];四川大学;2007年

4 王强;王阳明“致良知”命题的诠释学思想意义[D];西北大学;2006年

5 施政;唐太宗书法综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元民;“势”“意”“骨”“神”[D];山东大学;2006年

7 张帆;郑板桥诗词文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王晓燕;在美术教学中感悟“知”、“行”、“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董永红;汉字标志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10 杨开飞;王世贞书法观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675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675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3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