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神话的祈盼:现代危机的克服之途——德国早期浪漫派的一个美学向度
本文选题:新神话 + 早期浪漫派 ; 参考:《理论界》2015年08期
【摘要】:新神话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一个重要美学向度。浪漫派先哲试图创造出一个新神话,在理性与信仰、知性和诗性、逻辑和想象、理想和现实等之间做一个协调,作为现代危机的克服之途。浪漫派的新神话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诗,将来之神是新神话的诗意目标。浪漫派的新神话观有着重要的哲学背景和历史传统,通过对其产生的时代语境、理论内涵、哲学背景和历史传统、贡献和局限的考察对之做一系统审视,试图明晰德国早期浪漫派的这一思想向度在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Abstract]:New mythology is an important aesthetic aspect of early German romanticism. Romantic sages try to create a new myth, making a harmony between reason and belief, understanding and poetry, logic and imagination, ideal and reality, as the way to overcome the modern crisis. The romantic new myth is an all-encompassing poem, and the future god is the poetic goal of the new myth. The Romantic New Myth View has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and historical tradition, which is systematically examined by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and historical tradition, contribution and limitation of its emergen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position of the early German Romantic ideology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thought.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分类号】:B83-0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蒯群;;荷尔德林诗观浅论——兼析其对中国现代诗歌现状的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吴兴华;试论现代西方哲学的危机意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向晨晨;;跌入超现实主义者的拾荒之梦——桑塔格眼中的摄影之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4 王亚然;;从《杨叔能<小亨集>引》看元好问诗歌“诚”“正”的创作标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解元勋;;福柯与苏打绿——关于权力、认同和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6 王冰;;课堂中的规训权力运作[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田建尔;理性启蒙意义略论[J];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8 王婷;;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探析[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9 周小娟;;《简·爱》空间策略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李雪萌;张慧君;;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论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变革[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乔国强;;用异端向正统挑战的阿多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2 李定清;;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三达;;走向解放的“老农”——论后现代艺术的观众[A];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4年
4 梁舒涵;;真诚的迷茫:解读当代艺术中的怀旧情结[A];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5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马新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11年
8 聂兴超;自由主义中立性研究:辩护与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9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学谦;酒神狂歌与刑天之舞[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陈庆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谷立平;论互联网“人肉搜索”的社会责任缺失[D];湘潭大学;2010年
4 胡会娟;死亡之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倩;论狄更斯《圣诞赞歌》的浪漫主义倾向[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宜琳;茨威格与施蛰存小说女性人物心理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7 万维玮;大众文化视野中的新革命历史小说[D];南昌大学;2010年
8 邹玉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杨柳;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及其当代人格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伟雄;技术进步视阈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卓尔;;论“新浪漫派”文学的浪漫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2 刘锋;浪漫派与审美主义——施米特的《政治的浪漫派》[J];国外文学;2003年03期
3 阿奎;黑格尔“美的理念”和消极浪漫派原则的对立(上)[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上官秋实;浅谈德国早期浪漫派及其"诗"化主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李静;荒原中走来的精神守望者——论后期浪漫派小说[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6 陈恕林;启蒙运动与德国浪漫派[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7 邓建中;德国浪漫派的神学倾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王欣;;英国浪漫派情感诗学的女性先驱们——以罗宾森、史密斯为例[J];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02期
9 乔世华;;被命名的“后期浪漫派”[J];文化学刊;2014年01期
10 陈奇佳;;关于浪漫主义的分歧——马克思与拉萨尔悲剧问题论争的意识形态根源[J];江淮论坛;2012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胜珍;论后期浪漫派的理性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珂;诗之永存[D];武汉大学;2005年
3 程云;浅谈霍夫曼《公猫穆尔的生活观》中的反讽因素[D];青岛大学;2010年
4 范菁瑜;“革命”何以“浪漫”[D];宁波大学;2012年
5 孙丹;论后期浪漫派小说的生命意识[D];辽宁大学;2011年
6 周维娜;论20世纪40年代新浪漫主义小说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孟庆鹤;启蒙视野下的德国早期浪漫派[D];湘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67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67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