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若干美学范畴批判
本文选题:美学范畴 + “理” ; 参考:《江海学刊》1999年01期
【摘要】:西方崇高、悲喜剧、荒诞等美学范畴,因为是建立在价值一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时代,在价值多元并立的今天,其美学力量已经削弱;而荒诞在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中国也难以得到认同。中国的“阴柔和阳刚”作为美学范畴由于受自然性的阴阳两分法这种类型化的限制,难以突出审美在当代的多元化和个体化问题;而“情和理”的统一作为审美符号,有群体性的情理统一与个体性的情理统一之分,,自然就转化为“什么样的情理统一”这一当代性提问方式;此外,“意境”理论在揭示科学家、思想家等非艺术性审美活动时,亦已显得牵强
[Abstract]:The western aesthetic category of loftiness, tragicomedy and absurdity is based on the era of value monism and anthropocentrism. And absurdity is difficult to be recognized in China, where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As a category of aesthetics, it is difficult to highlight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 of aesthetics because of the restriction of the type of "Yin and Yang dichotomy", while the unity of "emotion and reason" is regarded as the aesthetic symbol. There is a division between group unity of reason and individual unity of reason, which naturally translates into the contemporary way of asking questions of "what kind of unity of reason"; in addition, the theor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reveals non-artistic aesthetic activities such as scientists and thinkers. And it seems far-fetched.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蒲震元;写川欲浪 图石疑云——浅探意境兼评几种流行的说法[J];文艺研究;1980年05期
2 陈正夫;朱熹哲学思想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01期
3 马白;情与理——文艺辩证法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2年02期
4 卢连章;程颢程颐哲学思想异同论[J];中州学刊;1982年02期
5 贾顺先;儒释道的融合和宋明理学的产生[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6 赵吉惠;宋明理学核心的“理”到底由谁首先提出?[J];哲学研究;1982年09期
7 林同华;清奇古怪史留名——谈谈美丑转化[J];社会科学;1983年05期
8 陆一帆;美学讲义选载(8) 第三章 壮美与秀美[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9 缪俊杰;“情动而言形 理发而文见”——刘勰“情理说”的美学意义浅探[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3年06期
10 袁德金;试论程颢程颐理气说之异同[J];中州学刊;198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葛新德;;纪实悲剧与新闻摄影[A];1985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5年
4 邹顺康;;厘清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周济;;沈葆桢的科技思想和管理思想[A];沈葆桢生平与思想研究——沈葆桢巡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仁义;肖进;;物理教学改革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慧笔;;网络课程知识太极组织结构设计原则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伊政民;宋丹东;;弃“小”图“大”、少“管”多“理”——对入世后工商行政管理的几点思考[A];2003年度哈尔滨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获奖优秀理论文章调研成果选编论文集[C];2004年
9 朱人求;;朱熹哲学的生命意识[A];朱熹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10 徐公喜;王卫红;;朱熹法律起源思想论[A];朱熹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隆民;落幕前的美学沉思[N];贵州政协报;2000年
2 欣文;《悲怆的黎明》气势磅礴的中国歌剧[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张玉来;沉迷“莎学”三十载[N];人民日报;2001年
4 蔡锺翔 陈良运;关于中国美学范畴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胡智锋;影视艺术“中国学派”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02年
6 梁若冰 整理;曹文轩:文学不能转向审丑[N];光明日报;2003年
7 汪春泓;中国文化的自然美学范畴[N];人民日报;2003年
8 余开亮;美学流派的逻辑呈现[N];人民日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陆梅;为当下小说创作把脉[N];文学报;2003年
10 刘海梅;虚静的学术人格[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宋宝珍;论中国话剧的审美现代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2 兰天;中国佛教早期判教理论述评[D];西北大学;2004年
3 赵彩花;前四史论赞文体艺术及其文化内涵[D];复旦大学;2004年
4 林丹;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D];北京大学;2005年
5 谢勇;西方美学情感范畴论[D];复旦大学;2005年
6 朱洁;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生代电影文化阐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易前良;国家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D];南京大学;2004年
8 陈庆辉;诗兴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扶民;美学范畴与神话[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小恒;先秦“中和”美学思想探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琴;《乐记》美学范畴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敏;程颢“识仁”思想管见[D];吉林大学;2004年
5 印宗焕;朱熹与李退溪之理气性情论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刘继红;冯从吾“善心说”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许宏香;“味”:古典美学范畴中感官用语的个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8 敖玉敏;美学现代性遭遇朱光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王飞;黄生诗学思想初探[D];安徽大学;2004年
10 林钰;“心哉美矣”[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692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69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