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评李泽厚的主体性论纲

发布时间:2018-05-11 17:29

  本文选题:个体主体性 + 李泽厚 ; 参考:《学术月刊》1998年09期


【摘要】:本文评论了李泽厚主体性论纲的内涵、特征、学说来源,指出其主体性思想主要来自康德的先验认识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皮亚杰的发生结构学,由此使他的主体性带上了结构主体性的特点,其主体性的关键范畴“实践”也因而具有了“结构”功能,其主体性的最高境界“审美”亦先天具有了康德思想的结构矛盾和局限。作者并进而批评了贯穿李泽厚这一思想中的其他一些问题。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oretical sources of Li Zehou's subjectivity theory, and points out that its subjectivity thought mainly comes from Kant's transcendental epistemology,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Piaget's occurrence structure. As a result, his subjectivit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al subjectivity, and the "practice", the key category of his subjectivity, also has the function of "structure". The highest state of subjectivity, Aesthetic, also has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and limitation of Kant's thought. The author goes on to criticize other issues running through Li Zehou's thinking.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世德;;刘再复论李泽厚美学思想的重大意义——读刘再复新著的心得体会[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2 赵士林;;略论“情本体”[J];哲学动态;2011年06期

3 陈德献;;理性与超越:李泽厚美学视阈中的儒道互补[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王晓华;;身体-主体的缺席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共同欠缺[J];学术月刊;2011年05期

5 曹谦;;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以“实践”概念为中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夏中义;;青年马克思与中国第一次“美学热”——以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为人物表[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7 陈德献;;李泽厚美学思想中的儒道互补[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李翔;;读李泽厚《中国美学史》[J];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9 李新亮;;论新时期高尔泰的美学追求[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葛辉;;老子的自然美学价值观[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马新国;;主体性、异化与文学艺术——评赫·马尔库塞美学观[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汪济生;;是相映生辉之作,还是自相抵牾之笔?——评实践美学的孪生概念“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8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全国美学会议继续讨论美的本质等问题并举行西方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10 申扶民;;康德哲学与美学的生态维度[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舒平;一代启蒙者的悲剧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2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3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李希凡;一种新美学发展观的执着探索[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王毅 傅晓微;“充实之谓美”是儒家美论么?[N];文艺报;2005年

6 傅国涌;美学一样能直面生活[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潘欣信;美学何处寻?[N];美术报;2010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杨玉娟;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山东大学文学院 程相占;新世纪中国美学一瞥[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记者 韩晓玲;执著追求“精神的美”[N];湖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2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3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4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6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8 刘连杰;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美学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成联合;崇高的面相——审美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2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石军;审美意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4 王利娥;审美时尚中的反美育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潘岗;老子的非主体美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6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论要[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7 朱仁金;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罗华;李泽厚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张晖;论李泽厚的“情感本体论”[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74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74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c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