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勘李泽厚对“工具本体”之未受重视的抱怨——以李泽厚同康德和马克思之关系为中心
本文选题:李泽厚 + 文化事件 ; 参考:《文艺争鸣》2017年05期
【摘要】:正引言:李泽厚有抱怨李泽厚先生(以下简称"李泽厚")曾于2014年5月间在丽娃河畔掀起过一场"思想的旋风",时称"文化事件"。其思想成果有二:次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经李泽厚隔洋手批审订的《什么是道德(李泽厚伦理学讨论班实录)》(2015年版,简称《实录》,以下凡引此著皆以夹注标示页码),以及李泽厚归美后续《实录》而作的长篇"补注"(补充注
[Abstract]:Introduction: Li Zehou complains that Mr. Li Zehou (hereafter "Li Zehou") set off a "whirlwind of thought" on the Riva River in May 2014, when it was called a "cultural event." There are two ideological achievements: published b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the following year, and approved by Li Zehou. "what is morality (Li Zehou Ethical discussion Class)" (2015 edition), The following long "supplementary notes" (supplementary notes) are written by the following references to this book, which are marked with the number of pages marked with a note, as well as by the follow-up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y Li Zehou (Supplementary Note). (supplementary Note)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确然性的寻求及其效应”(13YJC75102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士林;并非对话——评《与李泽厚对话》[J];求索;1987年04期
2 韩小龙;;李泽厚美学体系质疑[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韩小龙;;李泽厚“积淀说”新论[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贾晋华;;走进世界的李泽厚[J];读书;2010年11期
5 刘悦笛;;素描李泽厚[J];文艺争鸣;2011年05期
6 张志扬;;李泽厚与“审美代启蒙”[J];文艺争鸣;2011年05期
7 杨斌;;李泽厚学术年谱(下)[J];东吴学术;2013年03期
8 韩小龙;;李泽厚美学原点探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9 余春丽;;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李泽厚[J];东吴学术;2013年06期
10 索斌;李泽厚“积淀说”社会历史成因初探[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综合版);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刘悦笛;从“人化”启蒙到“情本”立命:如何盘点李泽厚哲学?[N];中华读书报;2012年
2 李泽厚 刘绪源;从“度”到“美”:与李泽厚对话[N];深圳特区报;2012年
3 舒平;一代启蒙者的悲剧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程洁;李泽厚:没有过时,,未被超越[N];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燕;李泽厚“情本体”的有效性和有限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2 张兰兰;李泽厚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高锋;李泽厚“情本体”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4 刘怡;李泽厚心理本体论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5 李倩;简论李泽厚的美学思想[D];新疆大学;2009年
6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吕佳翼;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8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维;李泽厚“新感性”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赵炯俊;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美学思想[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76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76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