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主体间性:生态美学哲学基础简析

发布时间:2018-05-12 03:28

  本文选题:主体性 + 主体间性 ; 参考:《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摘要】: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有着当代人类思想的现实根源。伴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不可避免地将对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的实践美学观提出质疑。通过展析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马丁·布伯三位哲学家的主体间性思想,可以看出主体间性哲学寻求与自然的对话并在平衡与和谐地球生态关系的基础上,从整个生命及物质系统繁荣中谋求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Abstract]:The turn of subjectivity philosophy to intersubjective philosophy has the realistic root of contemporary human thought. With the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 it is inevitable to challenge the practical aesthetics based on the philosophy of subjectiv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Husserl, Heidegger and Martin Bupasa, we can see the main idea. The intersexual philosophy seeks the dialogue with nature and, on the basis of balancing the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harmonious earth, seeks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from the prosperity of the whole life and material system.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
【分类号】:B83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再林;关于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J];人文杂志;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莉;推己及人与角色扮演——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伏爱华;;“庄周梦蝶”的美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萧仕平;;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庄子人际关系思想试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赵卫国;;海德格尔视野中现代性的时间根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邓晓臻;;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基于马克思文本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黄瑜;;黑格尔与海德格尔死亡观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刘在泉;;对存在者之存在的响应——论海德格尔诺曼底演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朱刚;;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与时间”之关系的解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仝冠军;;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A];中国编辑研究(2004)[C];2004年

2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苏建;陈凡;;论技术与法律关系形态的历史嬗变[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孙斌;张艳芬;;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帝国主义——从詹明信文化理论出发的一个考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5 姚凯;;存在主义对现代社会个案工作的启示[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林;;从“它”到“我们大家”——史密斯论宗教对话的六重境界[A];国学论衡(第五辑)[C];2009年

7 陈立新;;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存在论寓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8 张琳;;主体间性视角中的翻译主体[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周丽昀;;博客生存与人的主体性[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10 孙承叔;;资本与现代性——马克思的回答[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广明;理念与上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刘济良;论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刘立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10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焉晶;中小学校长变革型领导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晓楠;中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哲;与生命相遇[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婷;生物技术发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7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锋;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汪光宏;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章;;主体性哲学的批判与超越——从笛卡儿的“我思”到马克思的主体间性理论探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靳秀莹;;主体间性与译者主体性[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虎小军;张世远;;主体间性:哲学研究的新范式[J];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4 郑友奇;杨春红;张维峰;;外语教学研究的范式转换[J];教育评论;2009年06期

5 杨春时;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华f ;超越实践美学:当代中国美学建设的首要任务─兼评刘纲纪先生实践美学观的人本主义哲学基础[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7 章海荣;简析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对实践美学的一种质疑[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5期

8 詹艾斌;;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下的文学本质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04期

9 彭志斌;;论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主体间性[J];重庆与世界;2011年15期

10 曾耀农;实践美学开放性初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林朝霞;;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的发展与困境——评朱立元《简论实践存在论美学》[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汪济生;;“劳动创造了美”还是“劳动生产了美”——对一个源自经典的美学核心命题的辨析与追踪[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7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玉能;;实践的超越性与审美[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效辉;;我国体育美学研究现状、困境与发展方向[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10 汪济生;;建设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关于当前及未来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的思考之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继往开来 锐意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彭公亮;内在视域的“实践美学”新构建[N];文艺报;2008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记者 陈芝国;新老学者为当代文艺理论创新寻找出路[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7 王南n\ 南开大学哲学系;从哲学教科书的三重功能看其内容的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9 张冰;充分发挥美学作用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毛崇杰;文化何为?[N];社会科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朱耀平;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D];复旦大学;2003年

4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5 方亭;未完成的主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9 郝相钦;社会变革的道德透视[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恩权;后“天人合一”中的主体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瑛;论主体间性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安徽大学;2010年

3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付书朋;实践美学自然美论的反思与发展[D];山东大学;2010年

5 蔡靖芳;张竹坡小说评点的主体间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赵智;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蕴和实现路径[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刘翠萍;主体间性课堂教学重建[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夏云;主体间性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戴晓丹;基于交往理论的旅游教育主体间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769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769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1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