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的民族共性刍议
本文选题:民族共性 + 民族性 ; 参考:《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2年05期
【摘要】:正 伏尔泰指出:“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仍然在每个国家也造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趣味.”①伏尔泰的话是正确的,他已初步地注意到了美感的民族共性.美感作为美的鉴赏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都是欣赏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具体反映、认识和判断.作为欣赏主体的人都是社会的人,由于他们都是具体的、个别的,有其独特的社会生活经历及其与此相关的特殊审美能力、审美趣味,这些主观因素的差异性,势必影响到美的鉴赏,从而使美感呈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形成所谓美感的个性差异.但同时,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审美主体,又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而存在,必然要受一定社会具体的时代、阶级、民族等
[Abstract]:Zheng Voltaire pointed out: "the customs and habits of every nation still create a special aesthetic interest in every country." 1 Voltaire is correct, and he has preliminarily noticed the national commonality of aesthetic feeling. Aesthetic feeling, as a special activity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activity of appreciation of beauty, is the concrete reflection, cognition and judgment of the subject of appreciation to the object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The people who are the subject of appreciation are all social people, because they are concrete, individual, and have their unique social life experience and their special aesthetic ability and aesthetic taste related to it,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se subjective factors, It is bound to affect the appreciation of beauty, so that aesthetic sense presents obviou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forming the so-called aesthetic personality difference.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aesthetic subject living in a certain social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oncrete society, and must be subjected to a certain social specific times, classes, nationalities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胡亚敏;论毛泽东的文学批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雷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哲学反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一儒;民族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上)[J];新疆艺术(汉文版);2000年04期
2 户晓辉;民族审美心理研究的范式及其意义──兼评《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J];新疆艺术(汉文版);2000年01期
3 宫承波;民族审美心理研究的一块基石——《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评介[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4 钟仕伦;论“崇高”的民族审美特性[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5 李树榕;“跨度”中的智慧——读《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J];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02期
6 梁一儒;民族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下)[J];新疆艺术(汉文版);2000年06期
7 黄秉生;民族生态的审美范式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人生态度与民族艺术风格传统[J];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03期
9 阿塔尔;试论民族审美心理的稳定性[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2年01期
10 周湘萍;思维模式对民族审美意识的影响[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徐良;;全球化:中国美学的选择与传播[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玉清;;中华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美的互动关系[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宋生贵;;民族艺术的美学品质与民族文化生态基础[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道一;;中国审美的意蕴[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保振;美无疆界[N];学习时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孝根;问向灵魂的深处—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念及其演变的美学思考[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791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79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