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后现代视域中的生态美学建构及其意义
本文选题:解构性后现代主义 +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 参考:《学术研究》2012年08期
【摘要】: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不同于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理论范式。它深受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影响,提倡一种生态世界观,从而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进行理论回应。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为中国生态美学的建构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域和方法论参照,对拓展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促进中国生态审美智慧的发扬光大、反思和超越实践美学以及推动中国美学的国际对话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Abstract]: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is a post-modern theoretical paradigm different from deconstruction postmodernism.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philosophy of Whitehead process, it advocates an ecological world outlook and responds to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cological crisis. The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theory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horizon and methodolog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logical aesthetics, which can expand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logical aesthetic wisdom.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reflect and transcend the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dialogue of Chinese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10491610) 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2010GN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小约翰B.科布,孔明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J];求是学刊;2003年01期
2 曾繁仁;;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J];探索与争鸣;2008年09期
3 柯布;樊美筠;;现代经济理论的失败: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看全球金融危机——柯布博士访谈录[J];文史哲;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旭;探析杰姆逊后现代美学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张旭平;建构与解构:主体在现代、后现代哲学中的命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马杏苗;对现代社会合理精神基础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张颖;单建国;;人 自然 生态——析《狼群中的朱莉》的生态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5 沈琳;;作家与人的融合——巴金本色创作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阮玉慧;;论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郑小霞;;从抽象理性批判到资本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现代性诊断的批判与超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张劲松;;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刘长林,李云飞;试析陈独秀的“以科学代宗教”思想[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志红;;中国生态批评十五年:危机与转机——比较文学视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潘慧影;;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西尔瓦纳斯·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莫先武;;王国维“境界说”对中国百年文论的影响[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徐雅芬;;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回溯与展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程颖;但汉彪;;《白噪音》中的生态危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7 吴虹;;和谐社会视域下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追问[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曾鹰;;现代性悖论与技术文化的批判策略探略[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李世雁;翟波;;建设生态伦理浅论——科技伦理的自然与社会走向[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3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柏久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与中美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小约翰B.科布,孔明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J];求是学刊;2003年01期
2 王治河;吴兰丽;;华山并非自古一条道——过程哲学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给我们的启迪[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李少军;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由来及其特征[J];教学与研究;1999年07期
4 董润明;思维方式的革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超越[J];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5 武端理;张焕珍;;丹·布朗与小说《达·芬奇密码》尾声的和谐性[J];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6 范碧鸿,王承就;建设性后现代语境中的现代精神和后现代精神[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09期
7 武端理;王秀银;;电影《达·芬奇密码》和谐尾声的编剧因素[J];电影评介;2011年11期
8 杨小清;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我们的话语权选择问题[J];惠州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9 陈金美;论整体主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4期
10 李敬巍;时真妹;;从解构到重构——生态后现代主义批评的双重维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学广;;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和前现代的系统整合(提纲)[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刘玉;;过程心理学理论初探[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高峰强;陈英敏;;怀特海有机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及启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张学广;;后现代主义与生态世界观[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徐学光;;前瞻造船能源与资源[A];中国船舶焊切技术暨新船型及海洋工程工艺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严黎昀;洪明;;重视过程理论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应然逻辑[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7 严黎昀;洪明;;重视过程理论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应然逻辑[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8 温锋华;沈体雁;;公共规划:生态文明时代我国城市规划体制的创新方向[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严立冬;屈志光;朱蓓;;委托代理视角下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10 李鸣;;政府生态人格特征与管理体系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司建楠;中国有望提前跨入生态文明时代[N];中国工业报;2008年
2 记者 张朝辉 李扬;共同推动生态文明时代加快到来[N];保定日报;2009年
3 王晓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生态智慧[N];社会科学报;2001年
4 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北京三生环境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叶文虎;新的“文明转折”序幕已悄然拉开[N];北京日报;2010年
5 记者 张朝辉 通讯员 李伟 庞超;20多国代表聚首中国电谷研讨绿色能源发展[N];保定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徐蕴海 吕继东 实习生 张瑛;迈向生态文明时代 风景园林“打头阵”[N];苏州日报;2010年
7 本报特约记者 王晓华;为了共同的福祉[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石中元;发展呼唤新的文明[N];中国环境报;2003年
9 付洪泉;怀特海的过程思想及其意义[N];光明日报;2008年
10 史根东;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南文化;施沃伦企业社会责任的哲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黄丹麾;当代西方生态建筑的美学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3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玉;建设性后现代心理学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朱文林;大卫·雷·格里芬的有机整体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3 王立侠;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观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周静娴;珍视学生生命存在的高校课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5 刘宝福;怀特海事件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王银飞;论过程哲学视野中的教学研究范式[D];西南大学;2006年
7 吴雁飞;怀特海的宗教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娜;生态文明时代传统徽派民居的现代演绎[D];长安大学;2010年
9 孙万菊;从建构后现代精神到建构后现代社会[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孙天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中国生态外交探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79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79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