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虚拟审美

发布时间:2018-05-13 07:21

  本文选题:泛化 + 虚拟化 ; 参考:《学术论坛》2012年01期


【摘要】:随着高技术的发展,日常生活出现审美化、虚拟化的趋向,导致了当代审美流变,虚拟审美问题应运而生。虚拟审美意识及实践方式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和物质基础。虚拟审美实践方式分虚拟技术、虚拟设计、虚拟空间和虚拟艺术等多种构成系统。虚拟审美推动着当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引领着当下精神文明意识的建构,也推动着当代艺术形式的创新。虚拟审美的发展经历了从"幻想远离现实"到"浓缩拉近现实"再到"模拟再造现实"三个阶段,当今虚实一体化世界阶段,电子游戏大行其道,游戏人生的审美意识不断弥散,使当代审美在虚实相生中平衡发展,并重构着正在行进中的人类审美历程。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gy, the trend of aestheticization and virtualization in daily life has led to the evolution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nd the emergence of virtual aesthetic problem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virtual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e have deep philosophical and material foundation. Virtual aesthetic practice includes virtual technology, virtual design, virtual space and virtual art. Virtual aesthetics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leads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ciousness, and promotes the innov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form. The development of virtual aesthetics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from "fantasy away from reality", "condensing reality" to "reconstructing reality".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game life is diffusing constantly, which makes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develop in balance in the existence of void and reality, and reconstructs the course of human aesthetics in progress.
【作者单位】: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吕在;杨建生;;泛化与虚拟:高技术时代的审美平衡[J];美与时代(下);2011年09期

2 王小明;第十四届国际美学大会综述[J];文史哲;1999年02期

3 张怡;虚拟实在论[J];哲学研究;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莉莉;王传明;;庄严的礼乐 卑微的塾师——试析蒲松龄《闹馆》对礼乐文化的反讽[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3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4 杨尚鸿;唐晓红;;中国古代媒介——汉字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王平;;羌族文化与羌族性格的双重展示——《羌族释比文化研究》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6 王利涛;;软力量概念再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7 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8 赵炎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本特征透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9 王昊;论元杂剧与法律文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陈希红;;简评骆自强主编之《传统文化导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玲;;传统人格教育思想的现代性转换[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一)[C];2007年

2 高尚荣;;民族文化视域中的科技伦理[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李永东;;区域文化与20世纪中国小说的消长沉浮[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陶迎春;;从三大关系谈“虚拟知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黄孙庆;唐德海;;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孙斌;张艳芬;;无所不在的目光:监视——从福柯的“监视”概念来看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与后现代主义[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邓城锋;;香港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学习分析[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芳恒;;略论宗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贡献[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9 周丽玲;;生命之源:对苗族民间文学的一种阅读[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国新;;满石风动话线语——沂南北寨汉画像石艺术特色阐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唐旭天;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10 刘波;治安社会化思想与模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u&;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夏英玲;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社区建设的作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华东方;遗山词研究三题[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叶喜冰;现代商业插画与媒介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赵苏丹;消费主义批判[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范诗言;成语颜色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晶;辽宁师范大学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湘德,钱振勤;“虚拟现实”与现实[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09期

2 吴志坚,章铸;虚拟现实:网络时代的技术福音?——兼与李湘德、钱振勤二同志商榷[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晋;陈瑞丹;;中国历代咏梅诗分类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S2期

2 刘红梅;;聚合词的语法功能及其名词性倾向[J];求索;2011年06期

3 英君;;对舌面音偏误现象泛化的思考对舌面音偏[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4 邓晓成;;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标准的泛化与重构[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5 刘培馨;;浅析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的教学[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6 仓姆啦;;初探当前藏族工艺设计与审美消费的发展[J];西藏艺术研究;2011年02期

7 降波;;浅谈设计审美意识的培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8 李靖;;任天堂推出时尚电子游戏[J];英语沙龙(时尚版);2010年01期

9 伊延波;石莹莹;;审美意识与消费心理的比照阐释[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年03期

10 张梦缘;;浅析舞蹈教学对学生审美意识培养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钧;黄亮;;虚拟化搭配去重,双剑合璧更给力[A];2011年CAD/CAM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杨元利;;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物流课程虚拟化教学结构化分析[A];Proceedings of 2010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0 NVCIC)[C];2010年

3 王剑锋;;“虚拟”丰“云”——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浅析[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五届一次理事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上篇)[C];2009年

4 赵民飞;;绿色数据中心的虚拟化架构方案[A];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20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2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吴萍娜;叶一舵;;不同类型电子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6 刘孟全;;服务器虚拟化相关问题分析[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瑛;陈美玲;黄海燕;王铁流;;基于LabVIEW的实验室程控电源虚拟化及VISA接口控制的实现[A];全国第二届信号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专刊[C];2008年

8 顾炳仪;;阐述电子档案在虚拟化环境下运行的理念、特征及其表现形式[A];中国档案学会第六次全国档案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刘学军;何伯玲;苏林雁;;长沙市区儿童电子游戏成瘾危险因素的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闻剑峰;龚德志;;上海电信服务器虚拟化应用策略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波;AMD描述虚拟化平台细节[N];网络世界;2005年

2 本报记者 张峰;虚拟化优化分层存储[N];网络世界;2005年

3 本报特约撰稿 陈杰;纷繁虚拟化[N];计算机世界;2008年

4 ;达科助力企业构建高效虚拟化信息架构系统[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5 ;思杰系统公司:将云计算与虚拟化相结合[N];计算机世界;2008年

6 宋家雨;虚拟化最好“卖思想”[N];网络世界;2008年

7 宋家雨;整合将成为虚拟化突破口[N];网络世界;2008年

8 刘涛;美国政府行业关注虚拟化[N];电脑商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刘洪宇;虚拟化:红帽“云计划”的支点[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10 本报特约撰稿人 游建荣;虚拟化的机遇[N];计算机世界;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阳;中国审美意识之心理考古[D];吉林大学;2012年

2 关萍萍;互动媒介论——电子游戏多重互动与叙事模式[D];浙江大学;2010年

3 吴涛;虚拟化存储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贾秀海;大连城市中青年游戏休闲行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武蕾;制造网格中资源虚拟化方法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08年

6 陈立群;先秦天人观念的变迁与审美意识的酝酿[D];复旦大学;2003年

7 侯昌硕;衍生与借用—新时期旧词新义现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王晶;强隔离操作系统的设备虚拟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周睿;面向安全关键的虚拟化与分区操作系统研究与实现[D];兰州大学;2010年

10 刘培顺;判决PN机理论及其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峰;虚拟化计算环境中基于QoS约束的资源分配管理技术的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崔倩楠;基于云计算环境的虚拟化资源平台研究与评价[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李守波;云环境下数学软件虚拟化关键技术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袁国钢;农业领域测量、测试仪器虚拟化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王睿;虚拟化数据中心动态性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张扬;XEN下基于Intel VT-d技术的I/O虚拟化的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翠薇;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现状及其虚拟化对策[D];重庆大学;2004年

8 伊腾飞;基于硬件虚拟化反调试的软件保护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9 黄建丹;中国银行业信息化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10 赵英俊;一种信息服务结点的主动防御系统模型[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822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822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b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