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韦尔施的后现代美学思想
本文选题:审美化 + 重构美学 ; 参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摘要】:韦尔施的后现代美学思想的主旨,一是审视后现代的审美文化现实,二是重新思考真善美的关系。通过对传统美学思想的新读,韦尔施赋予了美学在全球化时代以新的使命。回到韦尔施的文本,有助于厘清中国当代美学和文化研究的问题症候,并能给中国当代美学建设提供新的思想参照。
[Abstract]:The purport of Versch's postmodern aesthetic thought is to examine the reality of postmodern aesthetic culture, and to rethin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Through the new reading of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thought, Weishi endowed aesthetics with a new mission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Returning to Versch's text is helpful to clarify the problem symptom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nd cultural studies and to provide a new ideolog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四川外语学院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刘绪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哲学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范玉刚;文学:乌托邦的守护神[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刘婉华,梁涛;论后现代建筑的哲学解释学意义[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曾一果;“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J];昌吉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李树玲;;消费时代审美文化现象的反思[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曾耀农;;新时期影视的解构策略[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马红英;“黑色幽默”的万有引力——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结构特征[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许建康;视觉文化兴起的文化经济背景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赵升平;;大众文化回眸[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艳洁;;现代广告创意的游戏化倾向[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2 索松华;;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的科学——兼论“生活美学”的合法性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亚敏;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郑崇选;镜中之舞[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4 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D];吉林大学;2005年
5 李明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张伟;詹姆逊与乌托邦理论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朱建中;企业形象及其创新探究[D];东北大学;2006年
8 沈壮娟;论恐怖与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D];山东大学;2006年
9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10 焦雨虹;消费文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小说[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林;浅析东西方文化中的空间语言[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付勇;从小说到电视剧[D];暨南大学;2003年
3 杨希珍;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理论述评[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占建青;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5 邵子华;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特质、缺失及发展策略[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春霞;后现代审美文化观:僭越、困境与新走向[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7 孙健;电影“暴力美学”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8 钱海燕;以美储善——论当代视野下的美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9 肖丰;詹姆逊意识形态分析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廖秋林;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汝成;;“丑得精美”的艺术辩证法[J];思想战线;1983年01期
2 孔建英;也谈艺术美高于生活美[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
3 陈伟;试论艺术意境的美学性质[J];求是学刊;1984年04期
4 蔡子谔;作品的艺术“格调”与真实性及其它——对李剑同志失误作品的思考[J];河北学刊;1984年03期
5 常蕴;小说观念的变化与理论研究[J];文艺研究;1985年02期
6 М.杜弗莱纳,韩树站;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审美经验现象学》引言[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4期
7 林兴宅;文学作品的审美层次与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8 刘再复;;关于小说进化历史轮廓的一般描述[J];小说评论;1985年02期
9 ;《蓝花豹》笔谈[J];当代文坛;1986年02期
10 宋建林;化丑为美的艺术“魔杖”[J];文艺评论;198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童庆炳;;政治化—审美化—学科化——建国50年来文艺思想变迁的简要描述[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邹其昌;;美学与知识经济时代[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刘万里;;论古文学研究中的审美化与科学化(纲要)[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黄式宪;;与世界对话:华语电影跨界的历史性荣耀与当下生存焦虑[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5 徐健湖;何琼;曹文英;;打造特色品牌 培养世纪人才——“立教育之美、塑人格之美”艺术特色教育实践[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年
6 雷跃捷;;中国内地媒介批评理论研究的嬗变轨迹[A];论传媒改革与发展——中国传媒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3年
7 盖光;;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生态化与人居环境美[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徐书业;;论人类教育理想的三次转换[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9 黄京鸿;;初中地理新教材改革特色的美学赏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黄京鸿;李辉;;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原理技术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贵山;文艺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成果[N];光明日报;2000年
2 刘成纪;时代潮流与美学使命[N];新闻出版报;2000年
3 陶东风;呼唤文艺美学的越界和扩容[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尤雪茜;新世纪四川文学将何去何从[N];四川日报;2001年
5 小樊;《高科技与医学人文——扫描医学未来》关注医学与社会互动[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6 古耜;当今散文问题多[N];文艺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蒋建华;让德育成为最美丽的风景[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周雪梅;从哲学角度观照美学和诗学[N];中国文化报;2002年
9 辽宁省作协特约评论家 王晓峰;文学在城市文化中是一种制高点[N];人民政协报;2002年
10 福建师大 孙绍振 余岱宗 林焱 (英)斯图尔特·霍尔;文化批评的文学视界[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2 王敏;走向生命观照的美的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孙玉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建;立美教育认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仪平策;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发展范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8 高燕;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D];复旦大学;2005年
9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齐海英;叙述化审美生存境界的学理描述[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琴;英语审美化教学策略对初一学生英语能力的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林春;生命的皈依与迷途[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粟高燕;中学英语课堂美论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杨育彬;普通语言与艺术语言的功能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邓应高;在高中化学审美化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时绍军;初中化学审美化教学模式渗透德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叶悬冰;让语文课堂充满美感和生机——论语文教学的审美转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王鹏英;审美的人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走向审美化的企业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哲;九十年代审美变异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9090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09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