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接受模式的转换
本文选题:审美文化 + 接受模式 ; 参考:《学术交流》2011年05期
【摘要】: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崛起后所显示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于传统审美文化接受模式的颠覆和转换。如果说,传统审美文化接受主要表现为以个体的内视性阅读为依托,以艺术性审美为诉求,以一元化的单一接受模式为路径,那么,当代审美文化则由个体性体验转向了集体性狂欢,由内视性阅读转向了外视性"看图",由艺术性审美转向了娱乐式的泛审美,由一元化接受转向了多元化接受。这些转换既有其合理性及其积极效果,也暴露出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
[Abstract]:The biggest characteristic of the ris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is the subver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ulture acceptance mode. If we say that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ulture acceptance is mainly based on the internal reading of the individual, the aesthetic of art as the appeal, and the unitary mode of acceptance as the path, then,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has changed from individual experience to collective carnival, from internal reading to external viewing, from artistic aesthetics to entertainment pan-aesthetic, from monistic acceptance to pluralistic acceptance. These transformations have not only their rationality and their positive effects, but also the negative effects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作者单位】: 牡丹江师范学院;
【分类号】:B83-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安燕;“新世俗神话”与“泛审美”[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汪德宁;;试论美女作家的“身体”写作[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2 王亚平;;私语的终结——从林白的创作转向看当代女性写作的困境[J];当代文坛;2006年04期
3 李怡;;《好人难寻》和奥康纳的宗教叙事风格[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董学文;陈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5 曾现锋;;从意识形态转型看当前中国的大众文化[J];求实;2006年S1期
6 傅守祥;;经典美学的危机与大众美学的崛起[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将;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文化变迁与价值冲突[D];同济大学;2006年
2 金重建;有声语言传播主体创作自觉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3 冯青来;文化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鲁晓雁;隐含于启蒙批判中的对启蒙的延伸[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毛娟;“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张曙光;中国古代叙事文本评点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褚洪敏;市场经济语境下的文学世俗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启鹏;中国当代战争小说中的情爱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朝辉;饮食男女,,悲喜人生[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胡涛;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粟世来;消费主义与审美生活转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丹;当下中国文学批评话语“语际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郭敏;隐蔽的成规[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杨建刚;消费时代的艺术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喻琴;齐马的文本社会学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8 张岩;视觉文化语境中电影和文学[D];新疆大学;2006年
9 陈燕华;跨界叙事[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汤
本文编号:1909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09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