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十年来中国审美文化嬗变的反思
本文选题:日常生活 + 图像时代 ; 参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阶段;二是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的"图像时代";三是90年代末迄今为止的"身体美学"阶段。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方面相互镶嵌啮合;另一方面又各具独立而鲜明的特色,构成了一种包含多层悖论式的相异面之间的融合文化,体现了现代与后现代相交织的特点,也体现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冲突与融合的特征。未来的审美文化就发生于人与不断被疏离的自身的抗争之中。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esthetic culture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first, the stage of "daily life aesthetic" from the end of 1970s to the middle of 1980s; The second is the "image age" from the late 1980s to the middle of the 1990s, and the third is the stage of "body aesthetics" up to the end of the 1990s.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esthetic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are inlaid and meshed with each other, on the other hand, each has its own independent an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It embodies the intertwined features of modern and postmodernism, as well as the conflict and fusion of western culture and oriental culture. The aesthetic culture of the future takes place in the struggle between people and their alienated self.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德胜;当代审美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话题[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2 毛崇杰;后现代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美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李明;金燕;王芹;;触类为象,合义为征:也谈电影艺术的象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3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徐福来;;伦理人生的义理与实践——梁漱溟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的特色与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包鹏程;《奥德赛》的结构与潜结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洪永稳;;美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刘怀光;韦应举;;回眸:流行文化合法化30年[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10 苏文婷;;从现代——后现代主义看美术发展的线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林洁;转型期我国县域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士康;传统汤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国华;中国人也在诗意地栖居吗?——略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条件[J];文艺争鸣;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大为;;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山花;2011年17期
2 刘文良;焦剑梅;;视听时代背景下身体美学的误区[J];美与时代(上);2011年07期
3 R.舒斯特曼;刘检;;身体美学与乌托邦式身体[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4 张吉琳;;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现[J];考试周刊;2011年44期
5 曹宇;;从生活剧热播看日常生活审美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6 田建国;;试析图像语境下中国架上绘画的后现代方式[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7 李波;;浅议图像时代的大学语文教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樊文春;;美从何处寻——对生活美学形而下的反思[J];理论与创作;2011年04期
9 刘冬梅;;家长里短的艺术光辉——浅谈《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电影文学;2011年14期
10 马文君;;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的冲击[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扬;;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高字民;;后图像时代虚拟体验的审美价值考察[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3 严支胜;;图像时代写生意义再认识[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长北;;对图像时代审美消解、文化迷失的反思与批判[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6 潘欣敏;;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刘谦“魔术热”现象思考[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肖建华;;“读图时代”的话语方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贾明祖;骆飞;;浅谈摄影专题报道的策划[A];两翼齐飞昂首新世纪——第五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张再林 李军学;身体美学:西方与中国[N];光明日报;2010年
2 央旦才让;《我是一个兵》图像时代的真诚叙述[N];兰州日报;2005年
3 清华大学 尹鸿;图像时代的文学[N];文艺报;2001年
4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5 杨光;文艺学、美学新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暨南大学博士生 田春;摄影文学:图像时代文学的一条新路[N];文艺报;2001年
7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邋刘连杰;建立健全的身体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徐春萍;图像时代,我们仍需要经典[N];文学报;2006年
9 王晓明;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坏不到哪里去[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李勇;“图像”的寓言[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文育;图像时代的美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德林;舒斯特曼新实用主义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张飞龙;迈克·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王卓斐;美学回家[D];山东大学;2010年
5 葛卉;话语权力理论与90年代后中国文论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元蔚;海派文学与消费文化[D];吉林大学;2008年
7 韩子仲;视象与图像[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8 高字民;从影像到拟像[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余旭鸿;绘画与光影[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建秋;“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设计艺术体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春娟;“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卢婷婷;日常生活审美化系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4 伍玉宙;图像时代的产品视觉形象符号化[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0年
5 马荣;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可能性[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俊杰;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D];河南大学;2011年
7 胡永波;图像时代下的写生价值论[D];西南大学;2010年
8 王雯;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理论初探[D];山东大学;2010年
9 刘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辨析与现象反思[D];山东大学;2009年
10 申姣姣;图像时代审美真实性的反思[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09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09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