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视觉文化与当代读者审美趣味的转向

发布时间:2018-05-20 17:42

  本文选题:视觉文化 + 当代读者 ; 参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摘要】:通过对当代都市面貌、电影、电视等的研究,探讨了视觉文化语境中当代文化接受者的审美趣味和接受习惯所发生的巨大转变。指出视觉文化中的文化接受对象主要是以观众的形式存在的,可见,当代小说的潜在读者实际上存在于这些视觉观众之中,因而小说如若试图继续保持其一定的影响力,则必须从视觉观众的群体中争取自己的读者。同时,观众们日益习惯于追求戏剧化、震惊、奇观化效果以及对自身窥视欲的满足。
[Abstract]:Based on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urban features, films and televis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aesthetic taste and acceptance habits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receivers in the context of visual cultur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object of cultural acceptance in visual culture mainly exists in the form of audienc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potential readers of contemporary novels actually exist among these visual viewers, so if the novel tries to maintain its influence, We must win our readers from the group of visual viewers. At the same time, audiences are increasingly accustomed to the pursuit of drama, shock, spectacle effects and satisfaction with their own snooping desires.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庆瑜;;论分配关系的税法调整机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2 张旭;探析杰姆逊后现代美学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袁文彬;;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李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徐福来;;伦理人生的义理与实践——梁漱溟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的特色与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张劲松;;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程金福;论广告艺术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影视传播研究——以贵州影视作品为例[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吕佳;;大众文化语境下精英文化遭际的文化意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秦国柱;罗勇;;特区大学能否“杀出一条血路”——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现代性悖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5 肖竞;曹珂;;城市工业遗产资源潜力与更新途径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冯波;;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途径[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军;;意识形态话语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林洁;转型期我国县域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闻婧;古代青铜器纹饰与传统建筑彩画纹饰的语义探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王传君;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郭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慧;;浅谈视觉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J];电影评介;2010年16期

2 林玉凤;;反思“读图时代”语境下的视觉设计[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冯华;;在“看”与“被看”之间建构理想的“影视文化”空间[J];电影文学;2010年16期

4 周宪;;模仿/复制/虚拟——从镜子、摄影与电脑看视觉文化的三种形态[J];中国广告;2004年09期

5 孙晔;丛淼;;新媒体艺术与视觉文化[J];大众文艺;2010年18期

6 刘海兰;胡泊;;视觉文化影响下的美术教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02期

7 郭磊;解读视觉文化的符号意义——跨文化交流的视角[J];教育艺术;2004年12期

8 王菡薇;克雷格·克鲁纳斯的明代艺术视觉文化研究初探[J];新美术;2005年01期

9 林焱;;观鱼——从视觉吉祥符号说起[J];艺苑;2006年01期

10 王均霞;;视觉经验对视觉文化作品影响之浅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志荣;;论梁启超的审美趣味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孟建;;影视文化的历史转向——阐释以影视为主导的视觉文化[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3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4 崔梅;;儒家辞令艺术及其审美趣味[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王济民;;毛泽东的审美趣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6 徐姗姗;;从视觉文化看翻译-跨文化交际新途径初探[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邹宇泽;郭培文;谢慧;;网络摄像机直播促进公民社会[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8 胡经之;;梁启超的美学贡献[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穆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美术专辑)[C];2006年

10 罗翔凌;;浅谈近代岭南园林的现代审美价值——以广州住区庭院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晖;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N];光明日报;2009年

2 党圣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视觉文化与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呈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张书彬 王道杰;城市文化与视觉生产[N];美术报;2008年

4 孟建;走进视觉文化时代[N];人民政协报;2008年

5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江;视觉文化变革呼吁教学的深刻转型[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虞珊珊 本报通讯员 赖富强 本报实习生 韦凤香;提升视觉文化 迎接国际宾客[N];广西日报;2004年

7 孟 建;视觉文化及其涵义[N];中国摄影报;2005年

8 海锦;图像·观看·文化[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董文婷;视觉文化传播中若干问题的思考[N];甘肃日报;2006年

10 方晓枫;耳朵里的大树[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丁莉丽;共谋与斗争:“视觉文化”时代的影视风景[D];浙江大学;2004年

3 徐巍;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D];复旦大学;2004年

4 胡俊;早期现代欧洲“中国风”视觉文化[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5 高燕;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D];复旦大学;2005年

6 范玉吉;试论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的变迁[D];复旦大学;2005年

7 张斌宁;从视淫到奇观——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阶段性影像特征的视觉文化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

8 郭红梅;二十世纪早期西方视觉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9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永昌;重塑魅力故乡[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晶;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与当代视觉文化的碰撞和融合[D];北京印刷学院;2006年

2 周蓉;信息技术支撑下基础学力“读写算”的意义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迟强;广告文本的视觉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4 詹道勇;“看”与“炫”的快舞[D];安徽大学;2010年

5 黄U_凯;穿越图像的力量[D];河南大学;2010年

6 丁升华;詹姆逊的文化转向理论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曹月娟;视觉文化的商业化与其自身发展的相互关系[D];新疆大学;2007年

8 于秀;当代视觉文化传播的负效应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9 徐扬;论视觉素养与高师美术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雪;视觉文化与中西方人文时尚杂志的视觉场构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156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156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3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