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朝士人的出处观及其美学意蕴
本文选题:梁朝士人 + 梁朝文学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在梁武帝以文治国、优待士人的政策影响下,梁朝士人普遍遵循大隐的出处方式。一方面,作为大隐的承载之地,园林在实践和理论上均有重要发展,庙堂与山林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统一;另一方面,较之于晋宋,梁朝文化的主体由士族转移到皇室,面对梁武帝重文为表、猜忌为实的治国思路,士人大多以柔弱、矫饰为立身之道,在此意义上,身体、心态与文化之弱是梁朝皇室以及一般士人的共同特征,士人之疲倦与皇室之矫饰构成梁朝文学的基本内容,思想内容上的贫乏与艺术技巧上的发达成为梁朝美学的两极。
[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olicy of ruling the country with literature and preferential treatment to the scholars, the scholars of the Liang Dynasty generally followed the original way of great concealment. On the one hand, as a place of great hidden bearing, the garden has important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and theo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le and forest has been further unified. On the other hand, compared with Jin and Song dynasties, the main body of the culture of Liang Dynasty has been transferred from the gentry to the royal family. In the face of the thought of ruling the country in the light of the heavy writing and suspicion of Emperor Wu of the Liang Dynasty, the scholars mostly regarded weakness and pretence as the way of building up their bodies. In this sense, the weakness of the body, mentality and culture wa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imperial family and the general scholars of the Liang Dynasty. The fatigue of the scholars and the pretense of the royal family constitute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Liang Dynasty, and the poverty of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istic skills become the two poles of the aesthetics of the Liang Dynast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CZX053)
【分类号】:K239.13;B83-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沈威峰荷花艺术的美学意蕴[J];当代中国画;2008年02期
2 赵丽娟;;李贽“童心说”的美学意蕴[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吴桂荣;《月牙》与《为奴隶的母亲》两文美学意蕴的比较[J];语文学刊;2004年07期
4 卢培钊;;中国画笔墨语言的美学意蕴[J];民族艺术;2007年01期
5 李昌舒;;论白居易的庭中山水及其美学意蕴[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8期
6 刘九令;;日本古典文学中“光”的美学意蕴[J];日本研究;2009年01期
7 吴凌云;;戴锦华电影批评教学艺术的美学意蕴[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8 樵夫;;秋霞性格的美学意蕴——评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J];电影评介;1991年01期
9 黄建南;杜甫《七绝》的美学意蕴[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10 刘兴东;从可持续发展看先秦道家“天人合一”的历史美学意蕴和现实意义[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昌舒;;论白居易的诗、酒与琴及其美学意蕴[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昌舒;;论中古时期出处思想的演变及其审美意蕴[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马燕;;清真饮食文化中的美学意蕴[A];中国回商文化(第二辑)[C];2009年
4 谢军;;试论电影道具造型艺术的美学意蕴[A];2009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10年
5 杜家和;;翩翩《福翩翩》——迟子建《福翩翩》叙事分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孺海 通讯员 杨胜才 魏大江;挖掘民族文化美学意蕴[N];湖北日报;2009年
2 李根万;风光摄影的美学意蕴[N];新疆日报(汉);2000年
3 刘琴 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红歌”为什么这样“红”[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4 戴清;红色历史的呈现与创新[N];光明日报;2010年
5 张帮俊;红歌为何百唱不厌[N];湖南日报;2011年
6 李彬;乔家大院展示民俗旅游新魅力[N];中国旅游报;2004年
7 刘海梅;虚静的学术人格[N];文艺报;2003年
8 李贺年;隶书的临摹与创作[N];中国艺术报;2003年
9 徐康;餐饮名品:“丰俭由人”说川菜[N];经理日报;2003年
10 马长征;论费振钟的散文创作[N];文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吴志翔;朱熹理学的美学意蕴[D];武汉大学;2010年
2 杨蕾;古代戏曲色彩考论[D];河南大学;2013年
3 赵欣;《淮南子》的宇宙论、生命论、艺术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赵海霞;李渔文化活动及观念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羿;梅洛—庞蒂的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樊祯祯;汉代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远静;论孝的美学意蕴[D];武汉纺织大学;2013年
2 徐超;浅析都梁小说死亡主题的美学意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邝琰;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奕菲;现代魔幻主义作品的美学意蕴[D];安徽大学;2011年
5 杨秀英;伤怀与超越[D];安徽大学;2010年
6 赵焕卓;萨特想象理论的美学意蕴[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代恒;西苏“身体写作”理论的美学意蕴[D];湖北大学;2013年
8 甘少迎;李清照词中的美学意蕴[D];安徽大学;2012年
9 徐雯;失去与残留—石黑一雄笔下的现代困境与美学意蕴[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刘冠青;方东美生命美学初探[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16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16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