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私人领域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5-25 16:20

  本文选题:私人领域 + 公共领域 ; 参考:《文史哲》2006年03期


【摘要】:对于我国的社会生活来说,私人领域还是一个较新的事物。就其实质来说,它是一个与公共领域,尤其是与国家权力相对的社会活动空间。它是通过对国家权力作出必要的限制,为私人个体从事经济、道德、文化和审美活动提供的一块免于权力干扰的空间。针对私人领域的这一性质,哈贝马斯曾明确地指出,如果说公共领域以平等为核心,那么私人领域则以自由为其核心。正是私人领域的自由特性使它与审美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后者的生长、发展与繁荣正是以自由为基础的。私人领域在不同时期的起伏变化,也因此影响并制约着同时代审美文化的发展与特色。
[Abstract]:For the social life of our country, the private domain is still a relatively new thing. In essence, it is a social space relative to public sphere, especially state power. It is a space free from power interference for private individuals to engage in economic, moral, cultural and aesthetic activities by making necessary restrictions on state power. In view of this nature of the private sphere Habermas has 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if equality is the core of the public sphere freedom is the core of the private sphere. It is the freedom in the private sphere that makes it closely link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culture, the growth,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latter being based on freedom. The ups and downs of private sphere in different periods also influence and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明建 ,张国胜;报刊编辑应加强隐私权保护意识[J];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2 J.希利斯·米勒,陈永国;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新技术制度[J];文艺研究;200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京华;;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巫肇胜;;听证制度:一个妥协视角的公正命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王兆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严一云;刘晓光;;当代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李海涛;陈泉;姚兆余;;农村居民就医过程中的信任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6 肖晴;杨超;;苏北新农村公共空间现状评价研究——以江苏铜山县大彭镇程庄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7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管在高;非营利组织与社会中介组织概念之辨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梁丽;;广告的暴力及其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10 杨珊;;评《河湾》的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虞崇胜;王洪树;;论政府在公共理性形成机制中的作用[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2 时红秀;;从细节中窥见历史,在真实中发现理论——对《打工者社会空间的生产——番禺打工者文化服务部的个案研究》一文的评论[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3 师曾志;;近年来我国网络媒介事件中公民性的体现与意义[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许静;辛亮;;新媒体环境下公共领域的建构——从“黑砖窑事件”谈起[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5 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6 韩水仙;;雷蒙德·威廉斯的传播思想概述[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7 刘晓慰;;谁的声音更响亮?——析经济权力旨趣规范下的大众传媒[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8 吕尚彬;;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9 张翼;;市民社会的叙事宝典——评DV的文化传播意义[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10 曹书乐;;新闻集团进入中国媒介市场行为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徐惠娴;符号学视域下的《华尔街日报》中英文网站报道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踪莉;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隗兵;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佩红;夏坤;;培育公共良心的重要性及其实现途径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2期

2 赵叶莹;;阿伦特对现代文化之批判与反思[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姚文放;;说“是”谈“非”论“去”——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王南;;明代北京审美文化的生成[J];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03期

5 龙韬;;从公共领域角度看互联网在媒介生态中的作用[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5期

6 江书陆;;“左”的游移与归途——评《思想的谱系》中佩里·安德森对哈贝马斯的批判性反思[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李梦娇;李燕;;浅析NGO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以公民社会的构建为视角[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8 舒红跃;;对阿伦特技术观的解读与追问[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8期

9 熊裕娟;陶许娟;;浅谈《新青年》与其所建构的公共领域[J];新闻世界;2011年08期

10 黄怀璞;徐玉玉;魏微;;关于当代文化转型及审美文化的思考——兼论西部电视剧的审美创造[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群;;论公共领域与公德[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2 原平方;;社会网络化(SNS)与中国公民社会想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郎晓波;;城市化进程中“村改居”社区公共领域的再建构:一个经济社会学视角[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钢;;公共领域型变的传播学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5 雷润琴;;对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 2020年)》的公共性解读[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杨仁忠;;论公共领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独特作用[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7 张怡;;和谐语境中的多元表达——从“两会”博客看博客作为公共领域的政治传播功能[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刘洪岩;马宇歌;;找骂:走进“范跑跑”——网络社区作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探讨[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9 张曙光;;对当前的问题要有更深层次的思考[A];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内容汇编[C];2006年

10 曹堂哲;;公共领域中行政的性质——兼论公共管理学科的一种新构想[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湘平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公共领域中专家与大众的关系[N];长江日报;2007年

2 陶东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双重危机[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沈湘平;公共领域中专家与大众的关系[N];光明日报;2007年

4 张庆熊 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基地;宗教何以进入公共领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袁东;你首先是个公民[N];上海证券报;2006年

6 徐丛青;由“巾帼文明岗”看公共领域的女性[N];中国妇女报;2003年

7 詹献斌;公共领域问题的政治哲学探索[N];河南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马黎;公共领域中的艺术[N];美术报;2010年

9 晗宁;促进审美文化向现实拓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姚文放;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非欧;思与公共领域的重建[D];复旦大学;2004年

2 周安平;性别平等的法律建构[D];苏州大学;2004年

3 张,

本文编号:1933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33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8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