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双面的雅努斯——试析巴赫金美学人类学主体性的涵义问题

发布时间:2018-05-26 08:19

  本文选题:巴赫金美学人类学 + 审美创造主体 ; 参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摘要】:审美创造主体论是巴赫金美学思想的核心 ,涵义结构复杂 ,但这个结构整体上却有鲜明的特征 :一体双义。他既是外位整体的审美观照者 /创造者 ,又因对他者的当下直观产生交互性的同情体验而成为一个形象化的客体性人物。反映在作品创造中 ,一方面他是一个不可论定者 ,同时又客体化为两付“面具” ,成为叙述人和主人公 ;另一方面 ,读者从作品整体的形式中能感受到他把握语言的艺术功力 ,而这一能力却来自大时代文化史的形塑
[Abstract]:The theory of aesthetic creation subject is the core of Bakhtin's aesthetic thought, and the meaning structure is complicated, but this structure ha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s a whole: one body and two meanings. He is not only the aesthetic observer / creator of the external position, but also an object figure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ve sympathetic experience of the present intuitionistic view of the other. Reflected in the creation of the works, on the one hand, he is an indeterminate person,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object is transformed into two "masks" and becomes the narrator and the protagonist;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ader can feel his artistic ability to grasp the language from the whole form of the work, but this ability comes from the shaping of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great time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中文;复调小说:主人公与作者——巴赫金的叙述理论[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1期

2 宋大图;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者立场[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1期

3 卢纳察尔斯基,干永昌;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多声部性”——从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诸问题》一书说起[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1期

4 黄梅;也说巴赫金[J];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01期

5 赵一凡;;巴赫金:语言与思想的对话[J];读书;1990年04期

6 蒋原伦;一种新的批评话语——读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J];文艺评论;1992年05期

7 胡壮麟;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8 姜靖;“巴赫金研究:西方与中国”研讨会综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9 史安斌;“巴赫金研究:中国与西方”研讨会综述[J];国外文学;1994年01期

10 刘康;巴赫金和他的世界[J];国外文学;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广远;;狂欢化:莫言小说的话语方式——试论《四十一炮》[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秦玉兰;;疏离与狂欢——当代青少年电影叙事风格研究[A];“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陆霞;;“清”风何故乱荧屏?——浅析当前“清宫戏”走红的原因[A];中国历史文学的世纪之旅——中国现当代历史题材创作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查晓燕;;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漫游”模式[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查晓燕;;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周游”模式刍议[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彭利元;;语境·对话·翻译——巴赫金语境对话理论对翻译的启示[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印松霞;;试论巴赫金对话理论在旅游广告语域中的运用[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10 杨璐蔚;闫馨予;;网络时代个体的文化狂欢——关于“博客”现象的探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志培;逼近灵魂的声音[N];安徽日报;2000年

2 骆陀;上帝与被放逐的作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3 陶东风;论王蒙的“狂欢体”写作[N];文学报;2000年

4 吴元迈;走辩证整合研究之路[N];文艺报;2000年

5 陈永国;世纪性的合作: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张沛;林语堂的文化双语意识[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钱中文;“我们这些人实际上生活在两种现实里面”[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王晓;远离尘嚣的探寻[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陈奇佳;阐释源于民间的创造力之根[N];中国文化报;2001年

10 陈馨;走进“大众文化”[N];湖北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3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5 王敬慧;永远的异乡客[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8 王姝;多元哗变下的“史诗性”重构[D];浙江大学;2006年

9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济远;试论巴赫金的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马军英;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1年

3 徐巍;巴赫金复调诗学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4 王春辉;论巴赫金的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5 和磊;边缘化生存[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安;巴赫金论:时空坐标中的狂欢[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高字民;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解构与狂欢[D];西北大学;2003年

8 江珊;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9 侯铭铎;对话诗学与戏剧[D];山西大学;2003年

10 韩振江;论巴赫金的“怪诞现实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36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36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8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