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伽达默尔解释学审美主义转向原因初探

发布时间:2018-05-27 10:29

  本文选题:伽达默尔解释学 + 审美主义 ; 参考:《哲学动态》2009年11期



[Abstract]:......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R.帕尔默;孙丽君;;哲学诠释学的实用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M.德维尔诺 ,吴伯凡;艺术能拯救我们吗?——关于伽达默尔的沉思[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卫平;王桂亭;;电视文学片的误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宋一;;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黄善强;;龙歌文化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4 陈延嘉;王允雷;;《文选》钱氏学的体系特点——《文选》钱氏学研究之二[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5 高常营;哲学解释学视域中的语言问题[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杨春时;萧建华;;论伽达默尔的主体间性审美主义转向[J];东南学术;2009年01期

7 吴童立;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理性主义倾向及其批判[J];东岳论丛;2003年01期

8 伍艺;;“沙漠”生活,“海洋”情结——三毛精神世界的两极[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1期

9 李碧芳;;试论苏姗·桑塔格对阐释理论的批判[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雷文学;;论哲学诗与哲理诗的特征及价值[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邓伟;;历史与人性的浑融——李R既恕按蠛有∷怠痹俨蚚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何卫平;;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赵晓芳;存在、艺术与诗[D];复旦大学;2004年

3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淑霞;王安忆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子川;“后现代”转向中的工业设计观[D];东南大学;2005年

7 李东晔;从“租界”到“风情区”[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傅松雪;美在生成:时间美学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10 何建良;“艺术终结论”批判[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长群;鄂西三胡乡苗族民居建房习俗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黄文前;试论“视域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丁国旗;走出形式主义的牢笼——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文艺思想探讨[D];郑州大学;2001年

4 华章琳;论伽达默尔超越相对主义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任天华;自由与狂欢[D];河南大学;2003年

6 钱海燕;以美储善——论当代视野下的美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7 史运侠;真理的本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季涛频;数字化时代图形传播趋势论[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秦永红;走向理解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敏;试论加达默尔解释学语言观的美学内涵[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华;;海德格尔的山居岁月[J];绿叶;2011年06期

2 张一兵;;海德格尔学术思想文本中的“怎样”(Wie)——构境论文本学新得[J];哲学研究;2011年07期

3 詹宇国;;后期海德格尔生态思想述评[J];庆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4 李若锋;;归家之路——记我的同学余虹[J];青年作家;2011年08期

5 梁文道;;诗意的居住[J];全国新书目;2011年07期

6 顾梅珑;;审美主义的“现代”定位及其“后现代”发展逻辑[J];社会科学家;2011年06期

7 张一兵;;对象性本体论之解构——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引言解读[J];学术界;2011年07期

8 叶世祥;;当代中国审美主义话语的四个层面[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9 夏吟;夏坤;;论海德格尔艺术诗学要点[J];文教资料;2011年21期

10 彭立群;赵威;;略论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转向”[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邓猛;;结构、解构与重构: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策略思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冯石岗;;后现代主义哲学宏观考量[A];后现代哲学与生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肖建华;当代美学的审美主义转向[N];光明日报;2009年

2 胡友峰;如何研究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N];文艺报;2011年

3 韩雷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澄明“审美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孙周兴 同济大学哲学系;海德格尔与后哲学的思想前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向死而在与向生而存[N];经济观察报;2010年

6 黄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哲学、政治与爱情之间[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7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孙利天;哲学:思想的移居(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西华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 刘益;禅宗的基本实践模式与海德格尔的人之展开状态[N];中国民族报;2009年

9 陈小文;踪迹,抑或道路[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10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博士 孔新峰;还原海德格尔[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2 张鑫焱;知识/力量的反讽[D];浙江大学;2010年

3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6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曹万成;海德格尔前期此在观与马克思人学思想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陈治国;形而上学的远与近[D];山东大学;2011年

9 朱耀平;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通;海德格尔的主体间性美学思想[D];厦门大学;2006年

2 王晓红;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董志刚;诗的的复兴——海德格尔诗学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4 郭德君;跨越时空的对话——老庄和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5 徐瑾琪;试论本真的存在[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伍世文;海德格尔的诗性拯救[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郭燕;论海德格尔科学哲学思想[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姚要武;庄子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D];安徽大学;2002年

10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41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41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2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