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张世英先生的美学思想及其与中国美学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5-28 05:14

  本文选题:美学思想 + 中国美学 ; 参考:《江海学刊》2005年02期


【摘要】: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早年以黑格尔哲学思想研究享誉学界。近二十年来,张先生致力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在充分吸收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现当代人文主义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以“万物一体”为主纲的新哲学观。新哲学观把哲学定义为人生境界之学,强调“万物一体”就是真善美的统一。这一致思取向继承了“五四”以来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诸家建构现代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实现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完美统一。新哲学观的提出,是张世英先生哲学思想日臻圆融的重要标志。这一新哲学观对于促进国内哲学、伦理学、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此,本刊特推出一组专题论文,以期引起学界关注,激励原创思绪,激发思想活力,共同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原创性思想成果展示平台。
[Abstract]:In his early years, Mr. Zhang Shiying, a famous philosopher, was famous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for the study of Hegel's philosophy.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Mr. Zhang has devoted himself to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on the basis of fully absorbing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and western modern humanist philosophy. This paper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a set of new philosophy view,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all things. The new philosophy defines philosophy as the study of the realm of life and emphasizes that the unity of all things is the unity of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It inherits Xiong Shili, Feng Youlan and Jin Yuelin's fine tradition of constructing modern Chinese philosophy since the May 4th Movement, and realizes the perfect unity of nationality and modernity. The idea of new philosoph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Mr. Zhang Shiying's philosophy. This new view of philosophy ha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for promoting domestic philosophy, ethics and aesthetics. In order to arouse th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stimulate the original thoughts,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thought, and jointly construct the platform of displaying the original ideas with Chinese style and sty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special papers in order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ircle, stimulate the original thoughts and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the thought.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荣先林;;真善美及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诠释[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2 林可济;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张世英关于“天人之际”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刘铁芳;从独白到对话: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4 赵学乾;超验存在与现实存在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唐爱民;终身德育:一种教育哲学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5年01期

6 孙永尧;论财政的生态哲学观[J];财政研究;2003年11期

7 张海鹰;;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理论的哲学背景探析[J];东方论坛;2006年04期

8 杨寿堪;;自主创新与超常思维[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9 刘铁芳;试论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10 陈艳秋;关于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的德育思考[J];高教探索;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2 赵海英;论主体性的历史生成[D];吉林大学;2005年

3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燕;共生教育论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雷德鹏;走出知识论困境之途[D];复旦大学;2005年

6 孙丽君;哲学诠释学视野中的艺术经验[D];山东大学;2005年

7 柳士彬;遮蔽与澄明[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军平;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龚孝华;走向具体个人:教育评价的生存论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陈京伟;程伊川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2 袁兆文;“诗人何为?”——海德格尔诗艺刍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潘慧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学方式的变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玉明;主客二分研究范式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玉翠;科学与人文之间[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6 胡红梅;试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自由及其教学促进[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7 曾文婕;我国教育研究观念现代化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菁;古典存在论的现代转向[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9 范召全;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相通与契合[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全峰梅;模糊的拱门——建筑性的现代性现象学考察[D];广西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民族精神与美学思想——简评李旭先生的《中国美学主干思想》[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张吉琳;;百年美学研究的新成果——评《中国百年美学分例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王志敏;;《朱光潜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J];文艺研究;1996年03期

4 薛宁;中国美学思想的现代阐释——评《中国美学论稿》[J];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06期

5 高建平;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J];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01期

6 朱立元,孙士聪;真的探索 美的追问——朱立元教授访谈录[J];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04期

7 赵士林;;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文化价值[J];文艺研究;2007年04期

8 王元骧;;我看20世纪中国美学及其发展趋势[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许金如;钱钟书美学思想初探[J];江南论坛;1999年04期

10 李昌舒;论张世英先生的美学思想及其与中国美学的关系[J];江海学刊;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2 张道一;;中国美学站起来[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顾道弟;;美论二题——学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有感[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少什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彭锋;;冯友兰美学思想初探[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徐良;;全球化:中国美学的选择与传播[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中国美学如何走上“美的历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陈思勤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当代中国美学“生活论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李平;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和世界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杨晖 李平;“地方经验”:美学研究的重要元范畴[N];文艺报;2005年

5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及未来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为中国美学赢得更多话语权[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马寅秋 万李娜;走向世界的中国美学[N];团结报;2010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孙焘;中国美学向世界打开了大门[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叶朗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美学:新世纪新创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刘悦笛 整理 秦韵佳;中国美学和艺术:在开放与“中国性”之间[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3 魏红珊;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5 闫翠静;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7 张s,

本文编号:19454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454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f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