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美:来自天人之际的消息——中国审美形态刍议

发布时间:2018-05-28 14:18

  本文选题:审美形态 + 中国文化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摘要】:中国文化孕育出迥异于西方的审美形态。中国文化的中心议题是对生命的安顿和超越。人作为宇宙生命的一部分,对自己生命的安顿的谈论往往关涉着天道。天道是生命安顿的最终依据,生命是天道的显现和实现。究问天的消息,终究是为了本己生命的安顿。这样的文化讯息,带来的审美体验具有这样的特点:在天人之际的回环往复中,实现自己的形上体验,而不仅仅是感官的愉悦。儒释道三家的审美理想和形态都具有此特点。
[Abstract]:Chinese culture breeds a different aesthetic form from that of the West. The central issue of Chinese culture is the settlement and transcendence of life. As part of life in the universe, the talk of settling one's own life is often about the Tao of Heaven. Heaven is the ultimate basis of life settlement, life is the manifest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heaven. After all, the news of heaven is for the settlement of one's own life.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brought about by this kind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o realize one's own physical experience, not just the pleasure of the senses, in the course of the return of heaven and man. The aesthetic ideal and form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ll have this characteristic.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报刊世界史论文索引(1980年3月——1980年5月)[J];世界历史;1980年04期

2 吕同六;记利玛窦讨论会[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7期

3 吕元明;“访采真荃”的空海[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4 沈同衡;洛夫;;圣人和西崽[J];读书;1980年09期

5 林默涵;;忆艾思奇同志[J];读书;1980年10期

6 ;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会致台湾红学界同仁书[J];红楼梦学刊;1980年04期

7 熊铁基;;楚史二三题[J];江汉论坛;1980年01期

8 高礼双;;古代寺观壁画[J];晋阳学刊;1980年02期

9 李浴;;古代欧洲美术所受中国之影响述略[J];美苑;1980年01期

10 饶凤歧;;访问北京电台德文组[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0年Z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道静;;朱子对沈括科学学说的钻研与发展[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2 郑学檬;;在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代序)[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唐亦男;;从牟宗三先生的朱子研究探讨朱子思想中的现代性[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4 张品端;方彦寿;;海峡两岸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学术会议综述[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5 ;编后记[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6 于黎明;;大学俄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7 何颖;;毛泽东对中国新文化建设的理论贡献[A];学习 坚持 发展——青海省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优秀论文集[C];1993年

8 高燮初;;略论吴文化在长江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9 任茂棠;;关于山西抗日根据地文化的内容和核心问题的思考[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山西抗战文化研讨专集[C];1995年

10 高增德;;时代呼唤“晋学”或“晋文化学”——兼评《三晋古文化源流》[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志成;世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困惑[N];北京科技报;2000年

2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要义不是三纲六纪[N];北京日报;2000年

3 特派记者 初小玲;世界两大文明:历史性对话[N];北京日报;2000年

4 特派记者 初小玲;中西文化交流渐入佳境[N];北京日报;2000年

5 金冲及;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文化走向三议[N];北京日报;2000年

6 刘德伟;汤一介谈中国文化书院[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高小康;自我偏见中的中国文化形象[N];中国文化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赵忱;一眼望不到底[N];中国文化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高昌;墨子刻印象[N];中国文化报;2000年

10 杜仲华;龙文化舞进凯旋门[N];中国文化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国利;钱穆史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3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6 李利安;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演变及其向中国的传播[D];西北大学;2003年

7 毛翼鹏;“多元交互主义”知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颜青山;挑战与回应:中国话语中死亡与垂死的德性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10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革;中国文化局限词及其翻译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宋薇;梁漱溟文化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00年

3 杨淑敏;冯友兰文化类型说述评[D];河北大学;2000年

4 邱环;藏传佛教禅思想源流初探[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5 吴雄江;黄炎培: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形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韩莉;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问题研究——以美国庄臣公司(中国)为例[D];暨南大学;2000年

7 大场悦子;“清贫”的意义[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8 舒畅;丁文江的科学思想及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徐艳;周恩来,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D];外交学院;2001年

10 薛红;论唐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9470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470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8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