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夫海纳的主体间性美学
本文选题:杜夫海纳 + 主体间性关系 ; 参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摘要】:作为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重视审美经验,认为欣赏者的审美意识使艺术作品成为审美对象。审美活动中不仅欣赏者与作者之间是主体间性关系,而且欣赏者与审美对象这个"准主体"之间也是主体间性关系。"准主体"概念是杜夫海纳对现象学美学的独特贡献;审美对象的"形而上前景"分析则表明杜夫海纳超越了现象学,走向了存在论。
[Abstract]:As a phenomenological aesthetician, Dufheiner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thinks that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appreciators makes works of art an aesthetic object. In aesthetic activities, there is not only a sex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ppreciator and the author, but also between the appreciator and the aesthetic object. The concept of quasi-subject is the unique contribution of Dufheiner to phenomenological aesthetics, while the metaphysical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objects shows that Dufheiner transcends phenomenology and moves towards existentialism.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6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潘盛;旷野的呼唤——萧红作品中对于人的异化主题的现代观照[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6 李锐,封彩梅;宽容与共荣:陕南民间文艺的文化整合[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7 王岳川;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博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陈保亚;;论意义的两个来源和语言哲学的任务——从语言游戏规则和单位的还原说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修毅,徐彦山;现象学视域的马克思哲学[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10 张登巧;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付长珍;宋代理学境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
本文编号:1951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51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