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关于新实践美学原理的再思考——再答章辉先生

发布时间:2018-05-30 16:07

  本文选题:新实践美学 + 本质主义 ; 参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摘要】:章辉先生指责新实践美学对美和艺术的问题进行了"本质主义"的处理,把美的起源等同于美的本质,并且其美的定义"对象化的情感"亦并无新意,没有关注现代生存问题,此外还就审美超越和现象学的主客关系问题对新实践美学提出了质疑。实际上,章辉先生所说的"后实践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生命"、"超越",以及从"审美活动"出发来建立美学体系,在"新实践美学"中其实都可以找到,问题只在于如何组合这些概念。本质主义不等于谬误,也不等于把起源混同于本质;"对象化的情感"这一美的定义的首创性是无容置疑的,它本身就涉及到了美学与现代生存状况的关系问题;"审美超越"并非章辉先生首次提出,章辉先生对他引以为自己的"生命美学"的"思想资源"的现象学、解释学美学、生命美学、存在美学等等都用割断思想的历史关联的办法来看待,里面充斥着误解。所以他对新实践美学的每一点批评都是不成立的。当然,目前的新实践美学体系仍然是一个极其粗略的框架,在此框架上还需要覆盖上丰满的血肉,还有有待发展和改进的地方。这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外,也欢迎一切立足于扎扎实实的学问根基和切切实实的审美体验之上的批评和质疑。
[Abstract]:Zhang Hui accused the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of dealing with the issue of beauty and art by "essentialism", equating the origin of beauty with the essence of beauty, and his definition of beauty as "objectified emotion" had no new meaning, nor did he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modern existence. In addition, the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questioned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and phenomenology. In fact, some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such as "life", "transcendenc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esthetic system from "aesthetic activities", mentioned by Zhang Hui, can actually be found in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The only question is how to combine these concepts. Essentialism does not mean fallacy, nor does it equate origin with essence; the originality of the aesthetic definition of "objectified emotion" is indisputable, It itself involv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s and modern living conditions.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is not the first time that Zhang Hui has proposed that Zhang Hui's phenomenology and hermeneutic aesthetics of "thought resources" which he calls his "life aesthetics". Life aesthetics, existential aesthetics and so on are treated by the way of cutting off the historical connection of thought, which is full of misunderstandings. So every criticism of his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untenable. Of course, the current new practical aesthetic system is still a very rough framework, which also needs to cover the full flesh and blood, and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In addition to our own efforts, we also welcome all the criticism and doubt based on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learning and practical aesthetic experienc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B83-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邓晓芒;;新实践美学的审美超越——答章辉先生[J];河北学刊;2008年04期

2 邓晓芒;;文学的现象学本体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何根海;大禹治水与龙蛇神话[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9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10 李云飞;;先验还原与现象学的世界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7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8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9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10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章辉;论审美超越——兼向邓晓芒先生请教[J];人文杂志;2003年06期

2 杨春时;新实践美学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答易中天先生[J];学术月刊;2002年01期

3 邓晓芒;关于美和艺术的本质的现象学思考[J];哲学研究;1986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能;;新实践美学与“艺术终结”[J];河北学刊;2008年04期

2 章辉;;实践美学若干问题再探讨——兼与邓晓芒先生商榷[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邓晓芒;;新实践美学的审美超越——答章辉先生[J];河北学刊;2008年04期

4 聂运伟;;原始模仿活动与实践美学的内在规定性[J];河北学刊;2008年04期

5 郭玉生;;实践美学视域中的悲剧与现代性问题[J];河北学刊;2008年04期

6 刘晶;;不断“自我超越”的实践美学——论新实践美学的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7 杨春时;新实践美学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答易中天先生[J];学术月刊;2002年01期

8 张玉能;;新实践美学研究(专题讨论) 主持人讲话[J];云梦学刊;2010年03期

9 易中天;走向“后实践美学”,还是“新实践美学”——与杨春时先生商榷[J];学术月刊;2002年01期

10 李志宏;;人类审美是怎样从无到有的——对新实践美学及实践美学的解析与提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德永;;课程的本质主义症结与“合法性”危机[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2 何胜莉;游翠萍;;生命关怀与审美超越——文学的灾难书写研讨会综述[A];“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晔原;;葫芦意象的审美超越[A];葫芦·艺术及其他[C];2007年

4 闫宏秀;;从本质主义的视角观照科技进步[A];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的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6 秦裕;;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伦理学在道德思维方式上的一个突破[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7 李文钢;;现代汉诗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倾向反思——兼与雪潇先生商榷[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9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的反思与生存本体论的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曹贤文;;语言与性别研究的新进展:从性别本质主义理论到社会建构主义理论[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熊金星;直面现实与审美超越[N];文艺报;2009年

2 湖南女子大学 彭江虹;审美超越与现实超越[N];文艺报;2007年

3 胡良桂;直面现实与审美超越[N];人民日报;2008年

4 羽军;现代意识与审美超越[N];文艺报;2000年

5 郭国昌;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N];人民日报;2007年

6 王元骧邋赵建逊;论文艺的“审美超越性”[N];文艺报;2007年

7 彭江虹;精神家园的建构与审美超越论[N];文艺报;2007年

8 余三定;弘扬现实主义文学精神[N];文艺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尹艳红 于怀清;“拯救男孩”,我不认为需要特别的关注[N];中国妇女报;2010年

10 厦门大学 陈嘉明;哲学与教化[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波;生存论视野下的审美超越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波;美国艺术教育思想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力锋;模态逻辑和本质主义[D];北京大学;2004年

4 周春;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吕旭龙;论传统知识论的问题与困境[D];厦门大学;2007年

6 崔小敬;寒山及其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龙小平;可能世界中的名称和同一性[D];西南大学;2007年

10 高媛媛;心理学的知识互惠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秋霞;本质主义及其祛魅历程[D];郑州大学;2003年

2 黎祥伦;论审美超越的价值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琼;师生关系的审美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振民;论庄子的悲情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杜晓沫;当代中国审美发生研究述评[D];吉林大学;2006年

6 曹秋月;审美超越浅论[D];山东大学;2008年

7 黄晖;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崔雅南;从本质主义到情境主义[D];南昌大学;2008年

9 刘业明;对美学中“实践”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庄新红;与基督同行[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558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558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1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