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当代中国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困境与出路

发布时间:2018-05-30 16:02

  本文选题:现代性批判 + 审美现代性 ; 参考:《文艺争鸣》2008年09期


【摘要】:正走过三十年历程的当代中国美学,拥有过自己的光荣与梦想,也经历了徘徊与困顿。显然,回顾中国美学的当代历程,不是为了满足于一种怀旧的记忆,更不是为了举行一个纪念性的文化仪式。因为,与其说回顾是一种记忆,不如说回顾是一种反思,而反思总是当下自己的反思,总是立足于现实的反思。对于当代中国美学来说,三十年历程,既漫长又短暂,它既是已经逝去的过去,
[Abstract]: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which has experienced 30 years of history, has its own glory and dream, and has also experienced wandering and difficulty. Obviously, reviewing the contemporary course of Chinese aesthetics is not to satisfy a kind of nostalgic memory, nor to hold a commemorative cultural ceremony. Because retrospect is not so much a memory as a reflection, and reflection is always a reflection of the present, always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reflection.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the 30-year history is long and short, and it is the past that has passed away.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凌云;;想象的想象:绝壁图存的知识分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2 李夫生;消费时代的泛文学化倾向及文学批评向度[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樊浩;;20世纪伦理—经济范式与道德哲学的理论创新[J];道德与文明;2008年05期

4 王建民;;建构什么样的道德社会学?——读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J];道德与文明;2009年02期

5 曹文彪;人文学科:从学术到科学[J];东南学术;2004年02期

6 许苏明;;文化场域、文化资本与中国近现代精英流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陈芳;权力与话语: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年01期

8 顾晓英;;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9 杨昂,马作武;中国古代法律诠释传统形成的历史语境[J];法学评论;2003年03期

10 钮松元;弱势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峗;;世俗化与现时代的精神生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2 李春萍;;学者·知识分子·知识工作者[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继东;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方式的当代转换[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梁燕玲;文化诉求与组织生命力[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苏仲乐;文化批评的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曾东;教育与人的现实生命[D];吉林大学;2008年

5 王帅;知识与幸福[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任永泽;教育知识的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孙晓霞;从混沌到有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8 张长虹;移民族群艺术及其身份:泰国潮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贺苗;日常思维生成机制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张爽;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铁;沈从文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品格研究[D];吉首大学;2009年

2 殷洹慧;在流动的现代性中的两种隐喻身份[D];河南大学;2009年

3 赵亿;公共领域视野下的网络论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亓怀义;新时期文艺学文化转向下的文艺本质观[D];山东大学;2009年

5 王文霞;悲凉的回避 生存的美学[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6 王志琼;对中小学生校服的知识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赵明鸣;从现代性到生活世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高明明;后现代视野下的伦理与道德[D];山东大学;2008年

9 胡淼森;鲍曼的后现代时空体验论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10 姜博鸿;论中国法官的角色定位[D];厦门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德胜;审美现代性问题与21世纪中国美学研究[J];学术月刊;2002年05期

2 庞飞;中国审美现代性问题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4年06期

3 王德胜;21世纪中国美学研究二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杨慧;;新思想资源的开启——读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07期

5 徐岱;范昀;;审美,另一个方向的回归——评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2期

6 李国华;现代性批判与现代认知结构的嬗变[J];理论学刊;2005年04期

7 李健;;论审美现代性的三重张力[J];求是学刊;2006年01期

8 陈鹏;理解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代迅;身体:一个审美现代性事件[J];文艺评论;2005年03期

10 张光芒;;现代性与文学 主持人语[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建平;;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A];“美学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高建平;;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A];“美学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徐良;;全球化:中国美学的选择与传播[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胡家祥;;中国美学的“理”观念述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7 宛小平;;美学和中国美学——兼与章启群先生商榷[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庞世伟;;人在“归途”中——马克思审美现代性批判的人学意蕴[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玉能;;中国美学如何跨入21世纪[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陈宪年;;走向综合、融通的新世纪中国美学(纲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约翰·F·威尔士/文 吕增奎/编译;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罗骞;“死亡”应成为现代性批判的必要意识[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金惠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审美现代性的三个误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罗骞;真正的现代性批判一定是“后”马克思的[N];社会科学报;2006年

5 李平;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和世界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邹华;中国美学原点解析[N];美术报;2005年

7 杨晖 李平;“地方经验”:美学研究的重要元范畴[N];文艺报;2005年

8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及未来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9 代迅;跨文化转向中的中国美学抉择[N];文艺报;2009年

10 冷卫国;对中国美学文化传统源头的追问[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宋宝珍;论中国话剧的审美现代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3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5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山东大学;2005年

6 黄轶;苏曼殊文学论[D];山东大学;2005年

7 巫晓燕;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当代都市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9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10 肖伟胜;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D];南京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小彬;传统与现代的会通[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侯新兵;新时期审美现代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谷鹏飞;艺术何为[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徐辉;现代性现象及其悖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唐桃;尼采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文杰;造物艺术暨民间工艺的形式美及其审美现代性[D];河北大学;2004年

7 王昌树;交往理性视阈中的文化构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丽华;曹禺与审美现代性[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韩丹;尼采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传承逻辑[D];黑龙江大学;2006年

10 李铁军;从“祛魅”到“返魅”—对审美自律性之考察[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55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55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0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