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世界的复魅:试论审美经验的生态学转向

发布时间:2018-06-04 05:05

  本文选题:祛魅 + 复魅 ; 参考:《江海学刊》2006年03期


【摘要】: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持一种机械论的世界观,认为自然可以还原为一组相互分离和独立的要素或者粒子,自然就是由这些要素之间的机械作用所构成的,其结果是“世界的祛魅”(马克斯·韦伯语)。后现代的生态学思想则视自然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自然既不是一个有待人类挖掘的资源库,也不是一片毫无生机的荒原,而是一座有待人类照料、关心和爱护的花园,其结果则是“世界的复魅”。在这一生态学视域之下,审美领域遂出现意义重大的转向:自然的审美特性不仅在于其形式特征以及对于人类本质力量的映现,更在于其自身作为不断进化的有机体所蕴涵的生命活力,由此出发,近代美学把自然美置于艺术美之下的信条将受到强有力的挑战;与此相应,审美活动也不再是主体对于客体的感性认识活动,而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平等的相互交流。
[Abstract]:The ideology of modernity holds a mechanistic worldview that nature can be reduced to a group of separate and independent elements or particles, and that nature is made up of the mechanical action between these elements. The result is 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 (Max Weber. The postmodern ecological thought regards nature as a unified organic whole. Nature is neither a resource bank to be excavated nor a lifeless wasteland, but a garden to be cared for, cared for and loved by human beings. The result is the reenchantment of the world. In this field of ecology, there is a significant turn in the aesthetic field: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of nature lies not only in its formal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in the reflection of human essential power. It lies more in the vitality of life itself as an evolving organism, from which the creed of modern aesthetics to place natural beauty under the beauty of art will be strongly challenged; accordingly, Aesthetic activity is no longer the subject's perceptual cognition of object, but an equal exchang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作者单位】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仪平策;从现代人类学范式看生态美学研究[J];学术月刊;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金海;从意味到存在——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观的发展轨迹[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韩鲁华,许娟丽;生活叙事与现实还原——关于贾平凹长篇新作《秦腔》的几点思考[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5期

3 张皓;中国生态文学:寻找人与自然的和弦[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蒋济永;审美阅读:一种存在方式的描述——审美阅读系列研究之一[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银建军;生态美学视域中的巴马长寿文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李文斌;;对生态美学的两点质疑[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覃新菊;我国生态文艺学研究述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苏宏斌;论现象学的主体间性文艺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李咏吟;;文学形象谱系与审美道德价值判断[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李庆明;“情境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以情感为纽带[J];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季;城市土地利用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2 崔小敬;寒山及其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张家军;学校教育的隐性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5 管宁;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沈壮娟;论恐怖与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D];山东大学;2006年

8 冒亚龙;高层建筑美学价值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9 傅松雪;美在生成:时间美学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韩振华;王船山美学基础[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军;生态文学:存在困境的艺术显现,,精神革命的审美预演[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宋传东;意向性与杜夫海纳美学[D];苏州大学;2003年

3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4 许冰;审美教育在生命和谐发展中的意义及其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花弟;设计与趣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董晔;现实主义作为艺术探究的一个维度[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7 祝辉;情境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邵君秋;现象学美学的创构[D];苏州大学;2005年

9 杨江涛;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悲”[D];郑州大学;2005年

10 沈苏彦;旅游景区景观场营造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南n\;论哲学思维的三种范式[J];江海学刊;1999年05期

2 谢永康;从人类学范式看马克思哲学的定位问题[J];求是学刊;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凤远;;论“祛魅”和“复魅”的庄子生态审美观[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2 苏宏斌;;世界的复魅:试论审美经验的生态学转向[J];江海学刊;2006年03期

3 张少美;;生态美学对“复魅”的期待[J];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唐翔;;艺术的祛魅之路:从神坛走向广场——论本雅明美学思想中“技术复制”理论的现代性[J];大舞台(双月号);2009年03期

5 沈伟棠;;艺术的祛魅之路:从神坛走向广场——论本雅明美学思想中“技术复制”理论的现代性[J];艺海;2009年01期

6 李占伟;;审美趣味的祛魅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孙辉;;返魅的前奏——罗伯-格里耶创作的生态美学意义[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曾繁仁;论生态审美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本文编号:19760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760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e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