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美学的“理”观念述议

发布时间:2018-06-16 23:42

  本文选题: + 中国美学 ; 参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摘要】:本文按探源—征实—发微的顺序 ,描述了理范畴的历史展开及基本涵义 ,评述了中国美学思想史上尚理倾向的得失 ,并对理在艺术中的应有地位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basic meaning of the category of theory in the order of exploring the source, indicating the reality and making small changes, comments on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the tendency of reas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 thought, and makes a more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n the due position of the principle in art.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珏;思维模式对汉语和英语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石明圆;“雷雨”意象的文化阐释[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何淑英;;《秀拉》:毁灭与创造并存的隐喻世界[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杨向荣 ,曾莹;陌生化:悖论中的张力美[J];俄罗斯文艺;2005年02期

5 丁海东;;论儿童精神的自我中心主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张琪亚;隐喻的力量——论民间巫术信仰的重要象征形式[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张琪亚;论民间巫术信仰的符号象征[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8 孙文宪;语言的痛苦:文学言说的双重困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商中;“指事字”于“六书”中之次第[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周光庆;试论从本体论角度研究汉语词汇[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苹;中国出版畅销书转型的符号学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2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书婷;为情感赋形:新诗节奏与意象的理论与实践(1917-1937)[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王中;现代小说语言:在权势与自由之间[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王璜生;语言与观念的嬗变[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6 杨丽娟;原型理论与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文化批评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8 韩雷;神话批评论[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春萍;红柯小说的生命诗学[D];杭州师范大学;2007年

2 吴冰冰;中国驰名商标的命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海燕;论苏格拉底的辩证法[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周艳华;符号与人的本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董传超;“图形语言”创意过程中的意象与意念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惠河源;《老子》否定词的现代阐释[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文玲;论诗性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林旺芳;理论与实践: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云;群氓时代的启蒙[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兴玉;历史反思与生态建构—当代语感理论的认知基础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勇;朱熹审美思想抉微[J];齐鲁学刊;1999年06期

2 陈丽,李馥明;宋代理学官学化原因探析[J];洛阳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3 黎康;论朱子之“理”的内在二重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10期

4 许总;论理学与宋代诗学中的情理关系[J];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01期

5 张志雄;和谐主义的伦理观——从《朱子家训》看朱熹的伦理观[J];南平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6 程勇,宋红霞,刘月;朱熹论山水田园之乐及其审美思想[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7 范世珍;朱熹和柏拉图:“理学”和“理念论”思想之比较[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胡家祥;中国美学的“理”观念述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胡家祥;我国古代情感观念的演变[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刘艳娟;说“理”[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慧远;;《朱子语类》“理禅交融"思想探微[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秋丽;胡一桂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彭华;莱布尼茨对儒学与基督教神学的会通[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俊杰;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史诠释学思想[D];西北大学;2005年

3 王强;王阳明“致良知”命题的诠释学思想意义[D];西北大学;2006年

4 张帆;郑板桥诗词文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陈文波;传教士诠释策略下的儒学本体论范畴[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28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28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a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