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审美经验——建立美学基点的尝试
本文选题:审美经验 + 情感 ; 参考:《未来与发展》2013年08期
【摘要】:长期以来,美学偏离自身的基本任务,即对审美经验的分析和描述,以致成为变相的形而上学,陷入空洞模糊的境地。美学可以用心理学、语言学等方法分析和描述严格的审美经验,以确定其区别于其他经验的基本性质、构成要素和活动方式。但审美经验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中不仅包含有感觉、情感、想象等活动,也容纳了理性认识、价值判断,因而形成不同层次的美。同时,审美经验密切地参与到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因而体现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然而,这并不会瓦解纯粹的审美经验的界限,相反,只有建立起关于这种审美经验的完整理论,美学才能确定自身主题和原则,与认识、道德、文化、形而上学等领域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并清晰地解答由此产生的种种问题。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aesthetics deviates from its basic task, that is, the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so that it becomes metaphysics in disguise and falls into an empty and vague situation. Aesthetics can use psychology, linguistics and other methods to analyze and describe the strict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basic nature,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activity mode of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experiences. But aesthetic experience is not a closed system, which not only includes activities such as feeling, emotion and imagination, but also contains rational cognition and value judgment, thus forming different levels of beauty. At the same time, aesthetic experience is closely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so it embodies rich soci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However, this does not break down the boundaries of pure aesthetic experience. On the contrary, it is only by establishing a complete theory of such aesthetic experience that aesthetics can determine its own themes and principles, with knowledge, morality, culture, Metaphysics and other fields to establish effective links and clear answers to the resulting problems.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八世纪英国美学学派研究”(11CZX073) 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2012)
【分类号】:B8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国超;侯庆琦;;固守与变通——也谈审美经验的边界拓展[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周红芬;王磊;;杜威审美经验特征论[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胡冬汶;张鸿阁;代琴;;选择迷失与失去定位及真实——关于传媒时代审美体验问题的几点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6期
4 郭冬梅;;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的真实性[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年02期
5 辛潮;;审美经验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判断力批判》学习札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6期
6 张黔;;中国古代美学对山水美的主体条件的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5期
7 陈后亮;;身体美学与人道主义——谈舒斯特曼美学思想中的身体关切[J];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8 陈后亮;;美学需要肉身化吗?——兼论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伦理关怀[J];淮海文汇;2009年01期
9 郭冬梅;;论杜夫海纳的情感先验[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王静;;小议自然美的标准问题[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立勋;;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审美心理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汪济生;;建设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关于当前及未来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的思考之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确;;论美学的人间性[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5 祁志祥;;“自适其适”、“至乐无乐”——庄子美学新论[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6 汪行福;;社会批判与审美理论——从本雅明的救赎批判到哈贝马斯的新启蒙美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唐圣;;论美学的边界[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丕显;;后实践美学析疑[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9 蒋均涛;;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抒情性作品与审美体验[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邵同;;毛泽东早期美育思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节末;中国美学史研究法三题[N];光明日报;2001年
2 彭锋;重要的是将生活做成艺术作品[N];中华新闻报;2007年
3 贾媛媛;美学:从艺术哲学走向文化哲学[N];光明日报;2007年
4 曹利华;审美的感性化倾向[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张晶;“日常生活审美化”呼唤学理建构[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刘鑫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文学院;城市美学与现代城市构建的美学实践[N];延安日报;2006年
7 李永新;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N];文艺报;2007年
8 成中英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易》宇宙论:中国美学的理论之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杨晖 李平;“地方经验”:美学研究的重要元范畴[N];文艺报;2005年
10 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成员 卢甲甲;生态美学丛书:探究新的生态审美观[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2 王彦章;公共领域的审美经验[D];山东大学;2007年
3 李妍妍;卢梭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周舒;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5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刘德林;舒斯特曼新实用主义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8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D];浙江大学;2004年
9 杨庆杰;宋明理学美学引论[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s,
本文编号:20286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28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