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瑟尔的审美反应理论
本文选题:伊瑟尔 + 接受美学 ; 参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摘要】:英加登对阅读意识过程的现象学研究,直接开启了沃尔夫冈.伊瑟尔对阅读活动的研究,伊瑟尔由此建立了他的审美反应理论,成为接受美学的又一个分支。伊瑟尔的理论处于现象学美学、接受理论、现代艺术三者的交汇处,强调阅读活动中的交流或曰双向相互作用,是他的理论特色。这是伊瑟尔理论的性质与定位。伊瑟尔的理论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对于阅读活动的描述,这是阅读现象学;二是对文学本文的传达结构的阐述。前者是主要的,其内容可以概括如下:作品在读者与本文之间生成,而读者又由阅读经验构成。这是双向作用达到了双向构成。这样一种观点,为姚斯所不具备。关于后者,伊瑟尔认为,本文中的空白和否定给出了一个特殊的结构,这一结构控制着交流亦即相互作用的过程。否定是熟悉的社会标准被否弃,它是产生空白的一个原因,否定的另一层意思是删除;而所谓空白,是本文中潜在的联系。虽然伊瑟尔的论述存在用词生涩、多有矛盾的缺点,但他的理论对英加登开创的阅读现象学作出了一定的补充,仍然有其值得肯定之处。
[Abstract]:Ingadden's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nsciousness directly opened Wolfgang. Ethel's research on reading activity, Iser established his theory of aesthetic reaction and became another branch of receptive aesthetics. Ethel's theory lies in the intersection of phenomenological aesthetics, reception theory and modern art, and emphasizes the interaction of communication or two-way interaction in reading activities, which is his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 This is the nature and orientation of Iser's theory. There are two parts in Iser's theory: one is the description of reading activity, which is the phenomenology of reading; the other is the elaboration of the communication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text. The former is the main one, and its content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works are generated between the reader and this article, and the reader is composed of reading experience. This is a two-way action achieved by two-way composition. Such a view is not available to Yao. Regarding the latter, Iser argues that the blanks and negatives in this paper give a special structure, which controls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Negation is the abandonment of familiar social standards, it is a cause of blank, the other meaning of negation is to delete, and the so-called blank is the potential connection in this paper.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contradictory shortcomings in Ethel's theory, his theory adds to the phenomenology of reading initiated by Ingadden, and still has its merits.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亚峰;;经典阅读与外国文学教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马海;;幽默的民间精神内涵——从民间的角度看老舍幽默风格的形成[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李晓婷;;从开端和结尾分析《你往何处去》的互文性文化意义[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彭川;;解释学视角下的女性主义译论及其局限性[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邓新华;“以意逆志”论——中国传统文学释义方式的现代审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李清良;;一位西方学者的中西阐释学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詹杭伦;;论刘若愚“中国诗观”的修正与运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司同;;文学“沉默”的本体论意义[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平颖;;协调与张力——《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细节描写比较[J];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江舟群;;从接受美学看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J];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潘德荣;;诠释学:理解与误解[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何卫平;;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晓辉;教学空白艺术[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传顺;伽达默尔伦理学的释义学意义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孙兴义;清代《诗经》阐释的诗学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7 周佼佼;电子音乐作品的“分层解读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8 刘X;城市空间的层进阅读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妮;论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及其深化[D];西北大学;2010年
2 方婷;中国当代汉语诗歌阐释方法上存在的问题[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梁莎;杜夫海纳美学探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静;“以意逆志”阅读教学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蒋金绵;《草房子》文学语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谢添玉;《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及人物形象解读的嬗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高吉国;“解释学循环”视角下文学解读的有效性及过度诠释[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章芳青;林斤澜“新笔记小说”文体初探[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学工;高中文言课文意义误读归因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佳宝;中国当代电影艺术的空间叙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云柏;;试论伊瑟尔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拜龙梅;;试论接受美学[J];天府新论;2007年S2期
3 郝勇东;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对接受美学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唐洁t,
本文编号:2063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63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