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的历时论析及反思
本文选题:李泽厚 + 实践美学 ; 参考:《社会科学研究》2017年05期
【摘要】: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思想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实践美学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后期以20世纪80至90年代为主,是实践美学观的系统化建构时期。李泽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大旗,在对蔡仪的客观论、高尔太的主观论、朱光潜的心物二元论的批判中,提出了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美学观,建构了由美学、美论、美感论、艺术论组成的美学原理体系,总体上说具有很高的思辨水准和理论价值,在中国当代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当然,李泽厚的某些论述也存有瑕疵,本文并不讳言,并就此展开了对话,表述了反思。
[Abstract]:Li Zehou's practical aesthetic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The early stage is the late 1950s and the early 1960s, which is the initial period of the practical aesthetic view. The later period, mainly from 1980 to 90's, was the period of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Li Zehou holds high the banner of "practice" of Marxism. In his criticism of Cai Yi's objective theory, Goldilocks' subjective theory and Zhu Guangqian's idealistic dualism, he puts forward a dialectical view of objectivity and sociality, and a historical materialist aesthetic view. The aesthetic principle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of aesthetics, beauty theory, aesthetic sense theory and art theory, is generally of high speculative level and theoretical valu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Of course, some of Li Zehou's expositions are flawed.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应用社会科学院;
【基金】: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现当代美学史”(16FZW052) 2016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的学科转型与演进历程”(2016BWY012) 2016年上海市“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项目“中国美学全史”
【分类号】:B83-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文成;积淀的突围——试论李泽厚的积淀论[J];美与时代;2003年01期
2 赵士林;并非对话——评《与李泽厚对话》[J];求索;1987年04期
3 韩小龙;;李泽厚美学体系质疑[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1期
4 韩小龙;;李泽厚“积淀说”新论[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贾晋华;;走进世界的李泽厚[J];读书;2010年11期
6 刘悦笛;;素描李泽厚[J];文艺争鸣;2011年05期
7 张志扬;;李泽厚与“审美代启蒙”[J];文艺争鸣;2011年05期
8 杨斌;;李泽厚学术年谱(下)[J];东吴学术;2013年03期
9 韩小龙;;李泽厚美学原点探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余春丽;;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李泽厚[J];东吴学术;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刘悦笛;从“人化”启蒙到“情本”立命:如何盘点李泽厚哲学?[N];中华读书报;2012年
2 李泽厚 刘绪源;从“度”到“美”:与李泽厚对话[N];深圳特区报;2012年
3 舒平;一代启蒙者的悲剧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程洁;李泽厚:没有过时,未被超越[N];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燕;李泽厚“情本体”的有效性和有限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2 张兰兰;李泽厚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高锋;李泽厚“情本体”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4 刘怡;李泽厚心理本体论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5 李倩;简论李泽厚的美学思想[D];新疆大学;2009年
6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吕佳翼;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8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维;李泽厚“新感性”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赵炯俊;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美学思想[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743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74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