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审美超越的意义
本文选题:审美超越 + 审美活动 ; 参考:《思想战线》2013年S2期
【摘要】:潘知常先生的生命美学体系,是我国当代美学理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与实践美学的争论中所提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同时又超越于实践活动的超越性生命活动的论点,将生命推到了美学研究的前台,为我国当代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值得思考的理论参照模式。但其生命超越理论却也把审美超越推向了"彼岸"的精神超越的领域。在我们看来,审美超越是对日常中的常规或者习惯性的状态(概念化状态)的超越。通过对日常进行一种"澄明"的处理,审美活动应当理解为一种人的生活状态。审美超越就是一种不断超越现在的生存境界,进入一个全新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别于日常的概念化生活状态,在这里,人是真正自由的,而日常的生活世界也将被赋予新的意义。
[Abstract]:Mr. Pan Zhichang's life aesthetics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theory in China. The aesthetic activity he put forward in the debate with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a kind of transcendental life activity which is based on practical activity and transcends practical activity, which pushes life to the foreground of aesthetic research.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model for contemporary aesthetic research in China. But his theory of life transcendence also pushed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to the field of spiritual transcendence. In our view,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is the transcendence of routine or habitual state (conceptualized state) in daily life. Aesthetic activities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a state of life through a "clear" treatment of daily life.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is a new state of life (aesthetic realm). This state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ceptual state of daily life, where man is truly free, and the world of daily life is given new meaning.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3-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潘知常;为美学补“神性”:从王国维“接着讲”——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J];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01期
2 潘知常;新世纪美学的一个思路[J];人文杂志;2004年04期
3 李武林;;论自由[J];文史哲;2008年02期
4 朱立元;刘阳;;论审美超越[J];文艺研究;2007年04期
5 阎国忠;关于审美活动———评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J];文艺研究;1997年01期
6 潘知常;美学的重建[J];学术月刊;1995年08期
7 潘知常,邓天颖;叩问美学新千年的现代思路——潘知常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唐果;;对《浮士德》的生命美学观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徐庆博;;美学对象问题研究30年[J];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卢秉利;;实践美学的哲学语境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李军林;;从发改委辟谣看媒介的道德责任[J];传媒观察;2010年08期
6 王莉;;坚持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从食品安全说起[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孙飞;;从美学角度对当代高校标志结构的探论[J];大家;2010年03期
8 戴清;;精品电视剧的艺术创新与审美超越——围绕建国60周年的“革命叙事”展开[J];当代电影;2010年08期
9 章建敏;;道德责任的界定及其实现条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2期
10 周楚莉;李金芳;;大学生使用与依赖手机互联网状况调查分析——以三峡大学为例[J];东南传播;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汪济生;;建设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关于当前及未来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的思考之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向阳;;历史课堂开掘生命教育的实践和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刘强;;超越实践美学在生命美学基础上开拓发展[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耀南;;后实践美学的思想迷误[A];东方丛刊(2000第4辑 总第三十四辑)[C];2000年
5 白杨;;“亚审美”影响下当代青年音乐审美消费观念变化探究[A];第五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6 ;第三章 “儿歌-节奏”训练的实验[A];第五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鄢显俊;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云南大学;2010年
3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4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吴立忠;当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与运行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7 徐阳;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唐汉清;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和形成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杜辉;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动态演化:结构与差距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王贺峰;中国情境下炫耀性消费行为的符号意义建构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晓芳;中职实践课教师专业自主权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正华;手·火·语言—元工具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穆晶晶;论个体生命的存在、自由、觉醒与超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雪瑞;旅游资源整合评价分类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连丽梅;初高中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邱细荣;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应然与实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怡然;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莎;艺术设计类学术期刊的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9 袁荣蓉;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陈华伟;高中数学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形成与发展的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W.威尔士,张敦敏;理性:传统和当代[J];哲学译丛;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新汉;论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机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2 陈新汉;论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机制[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01期
3 孔新苗;无效的“艺术”[J];美术观察;2002年08期
4 刘士林;只有人,才审美——审美活动的主体基础[J];中文自学指导;2003年05期
5 朱寿兴;审美活动的现实性与超越性问题[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张玉能;;实践的过程与审美活动[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3年00期
7 李微;论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8 袁鼎生;审美活动生态圈*[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潘智彪;;寻找“有意义的另一个人”——论审美活动中的从众心理机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张玉能;;美的规律与审美活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潘知常;;论审美活动的历史形态[A];东方丛刊(1997年第1、2辑 总第十九、二十辑)[C];1997年
2 邹艳芳;;让学生从审美活动中激发爱国情感[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李星良;;人性与人的审美[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潘知常;;审美观念的当代转型[A];东方丛刊(1996年第1辑 总第十五辑)[C];1996年
5 易容;;生机为美:从宫廷到民间的近代中国画——百年审美文化转型特征系列考察之一[A];东方丛刊(1999年第2辑 总第二十八辑)[C];1999年
6 赵伯飞;刘樝;;哲学视野中的价值论美学浅析[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7 赵伯飞;刘樝;;哲学视野中的价值论美学浅析[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新汉;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新审视[N];光明日报;2001年
2 楼昔勇;审美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产物?[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申维辰;构建时代之美[N];光明日报;2008年
4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审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潘立勇;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陶东风;呼唤文艺美学的越界和扩容[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陈雪虎;审美与文学[N];学习时报;2002年
8 徐珂;文艺学理论边界不能无限扩大[N];中国艺术报;2006年
9 廖全京;真诚——被遗忘的审美前提[N];文艺报;2005年
10 汝信;向往艺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成联合;崇高的面相——审美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红艳;旅游活动中的认知与审美[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志浩;“通”范畴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体论[D];山东大学;2010年
3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健;当代青少年审美活动的身体化倾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淼;网络环境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6 吴智龙;尚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7 朱海燕;价值论美学范畴及体系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任晓文;中国古典审美活动范畴中的“观”[D];山东大学;2010年
9 宁静;基于生理与心理平台上的审美体验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哲;九十年代审美变异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96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96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