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争论中的哲学问题与学术规范——评“新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
本文选题:后实践美学 + 哲学史 ; 参考:《学术月刊》2008年02期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学基础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批判,这种批判与争论对于推进美学理论的研究不无益处。然而,在表面热闹的背后却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参与争论的一些学者缺乏对基本学术规范的尊重,在一些概念使用上随意性相当大,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有断章取义、唯我所用之嫌。其中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和问题,如人的生存方式、美学的逻辑起点、实践、劳动、异化、自由、超越、马克思关于自由王国"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城的彼岸"的理解等,后实践美学的坚持者对这些概念和范畴在理解上有误,在使用中不当,往往失之主观与片面,缺乏对哲学史的基本尊重。
[Abstract]:Since the 1990s, the most striking event in the basic research of aesthetics is the criticism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by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research of aesthetic theory. However, there are great problems behind the excitement on the surface. Some of the scholars involved in the debate lack respect for the basic academic norms and use some concepts at rand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al texts is taken out of context and is only used by me. It involves some basic concepts and problems, such as man's way of life,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aesthetics, practice, labor, alienation, freedom, transcendence, and Marx's understanding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free kingdom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territory of material production". The adherents of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misunderstand these concepts and categories, misunderstand them, often lose their subjective and one-sided nature, and lack the basic respect for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分类号】:B83-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咀华 ,谈成良;关于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同一性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0年03期
2 董驹翔;谈黑格尔的园圈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Z1期
3 李建生;浅析哲学中“基本”“根本”两个概念的科学含义及对理论思维的作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0期
4 艾力农;哲学史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J];中州学刊;1980年02期
5 华国学 ,杨孝臣;论“中江主义”在日本哲学史上的地位[J];世界历史;1980年05期
6 ;《近代史研究》目录[J];近代史研究;1980年04期
7 杜菊文;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看待实践[J];江淮论坛;1980年04期
8 周新生;应该正确理解两种范畴的“同一性”[J];江淮论坛;1980年05期
9 周泽之;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先验论吗?[J];江淮论坛;1980年05期
10 本刊编辑部;黄山会议讨论唯心主义哲学评价问题综述[J];江淮论坛;198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群利;;中医研究方法论之思考[A];纪念承淡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国际针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杜岫石;;关于自然数序列的矛盾及分析[A];逻辑学文集[C];1978年
3 且大有;;继承列宁的哲学遗志 深入探讨辩证逻辑[A];逻辑学文集[C];1978年
4 葛力;;培根的归纳逻辑[A];逻辑学文集[C];1978年
5 李先q;;谎言——一种典型的符号学现象[A];第一届、第二届东亚符号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8年
6 杨国荣;;中国传统思维中的历史考察方法[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7 高正;;老子与黑格尔[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8 田文军;;冯友兰文化观刍议[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9 兆柯;;哲学会座谈中国逻辑思想史研究问题[A];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C];1980年
10 丁彦博;;略论因明正理的现代意义[A];因明论文集[C];198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士林;生命美学: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收获[N];光明日报;2000年
2 葛兆光;一般思想·写法·思想史与哲学史的分野[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3 陈小文;踪迹,抑或道路[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4 汪民安;德勒兹世纪[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同济大学 涂怡超;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的再发现[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李秋零;苗力田的哲学观和治学原则[N];光明日报;2001年
7 聂锦芳;应重视哲学“文体”问题的研究[N];光明日报;2001年
8 ;黄楠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贡献[N];光明日报;2001年
9 杨宏声;中国哲学的多源性及其理解[N];社会科学报;2001年
10 蒙培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冯友兰的哲学之思[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耕宇;元和到元(礻右)文学的创新与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墨;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翠;人的生存本体论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3年
4 江向东;对时间性问题之叙事解说——保罗·利科《时间与叙事》中的时间性问题[D];复旦大学;2003年
5 吴奇;知识观的演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张国义;朱谦之学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8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9 刘孝廷;未来的哲学研究——未来形而上学导论[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钟锦;康德哲学语境中的辩证法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启俊;《庄子》的民俗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巧兰;论社会的历史性——人、自然、价值视野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杜萍;现代化中历史悲乐论论争及其启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廖伟;作为方法的整体视域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D];四川大学;2002年
6 杨菊平;感知的局限性、可错性及其突破和矫正[D];厦门大学;2002年
7 王利民;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D];湘潭大学;2002年
8 孙芳;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问题[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姚要武;庄子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D];安徽大学;2002年
10 柴秀波;马克思的“劳动”与“实践”概念辨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98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98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