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批评的限度与可能——从批判理论看当代审美批评的建构
本文选题:批判理论 + 社会批判 ; 参考:《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06期
【摘要】:当代审美批评已经历了社会批判与文化批评两个阶段,形成了道德批判话语和历史主义话语。本文认为,道德批判话语在审美批评过程中不仅存在着远离审美事实本身的问题,也存在着将审美问题日常化的弊端。审美批评的历史主义视角固然解决了历史分析的对应问题,但也造成了良知与审美、事实与理性的分裂与对立,进而限定了审美批评的范围和可能展开的可能空间。由于批判理论既充当了社会批判的理论前提,也构成了文化批评告别社会批判的反思性理论对象,文章从批判理论与当代社会批判与文化批评的关系视角出发,探讨了建构当代审美批评的限度与可能性问题。
[Abstract]: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riticism has gone through two stages: social criticism and cultural criticism, forming moral criticism discourse and historicism discourse. In the process of aesthetic criticism, the moral critical discourse has not only the problem of keeping away from the aesthetic fact itself, but also the malpractice of normalizing the aesthetic proble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criticism solves the corresponding problems of historical analysis, but it also causes the split and opposition between conscience and aesthetics, fact and reason, and then limits the scope and possible space of aesthetic criticism. As the critical theory not only acts as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of social criticism, but also constitutes the reflective theoretical object of cultural criticism farewell to social criticism, the article sets out from the angle of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tical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social criticism and cultural criticis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imitation and pos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riticism.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尹鸿;大众文化时代的批判意识[J];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03期
2 陶东风;新“十批判书”之三——欲望与沉沦——当代大众文化批判[J];文艺争鸣;1993年06期
3 陶东风;大众消费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答鲁枢元先生[J];文艺争鸣;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鲍可欣;;韩剧的心理宣泄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2 郑晓红;;消费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金鑫;文学中不能承受之轻——析当下小说的浮躁与媚俗传播现象[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茹燕玲;;文学活动中“平凡”的价值[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杨俊蕾;“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李群英;奏中虽有前朝曲,却是新翻杨柳枝——试谈现代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创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7 马友平;互动·生成·批评——本雅明艺术思想中的接受理论研究[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8 迟成勇;杨湘红;;大众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周志强;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J];滨州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10 张兰英;;大众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挑战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秦志希;徐小立;;论消费文化语境下新闻传媒的变异[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施立峻;;审美批评的限度与可能——从批判理论看当代审美批评的建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3 张雪凤;王滨;;从美国嬉皮士运动看中国当代青少年思想教育[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4 左芳;;新世纪中国影视文化与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建构危机[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彭松乔;;“当代性”——建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核心命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陈文锋;媒体的道德箴言[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范南;信用理论、制度与实践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7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8 夏莹;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D];清华大学;2005年
9 朱洁;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生代电影文化阐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贞;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玲;文化全球化影响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及发展之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杨程;文化视域下的我国网络阅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沈珏;中职校语文拓展课程影视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鲁东海;电视新闻伦理的道德冲突与救治[D];南昌大学;2010年
6 李志平;大众文化视域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人格构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朱晶晶;符号视角下绝对伏特加广告创意解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8 焦雅敏;消费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当代通俗小说[D];河北大学;2010年
9 张冰红;优美的多棱镜——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写作的审美品格[D];暨南大学;2000年
10 刘宁;大众传播对时尚写作和时尚阅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汝伦;论大众文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2 陶东风,金元浦;人文精神与世俗化——关于90年代文化讨论的对话[J];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02期
3 尹鸿;为人文精神守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导论[J];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4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守祥;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反拨与突破——批判理论的批判与理论多元的开放[J];宁夏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2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与马克思批判理论之比较[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年03期
3 傅守祥;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反拨与突破——批判理论的批判与理论多元的开放[J];新疆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4 吴兴明;;美学的扩张:作为社会理论的审美主义[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陈乐;;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J];长白学刊;2006年01期
6 铁省林;;批判理论的现代性言说——读傅永军教授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理论》[J];东岳论丛;2008年01期
7 洛文塔尔;甘锋;;通俗文化透视[J];艺术学界;2010年02期
8 杨一小;;《审美政治化——大众传媒批判理论的转向》[J];群文天地;2011年08期
9 张殿元;;作为文化工业的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述评[J];世纪桥;2007年07期
10 杨洋;;哈贝马斯对认识论的重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施立峻;;审美批评的限度与可能——从批判理论看当代审美批评的建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2 王凤才;;霍耐特对早期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3 斯蒂芬诺·佩去契尼;刘芳;;再思批判理论:规范性、权力与民主[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4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5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曾军;;文化批评的当代转型与文艺学的学科重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7 汪行福;;从哲学到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理论的后哲学解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8 雷跃捷;;中国内地媒介批评理论研究的嬗变轨迹[A];论传媒改革与发展——中国传媒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3年
9 韩晗;;文化批评、媒介传播与读图时代的审美症候[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10 马丁·贝克·马图斯蒂克;陈旭东;汪行福;;卓越人生与批判理论[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阳;全媒体时代的话语挑战[N];人民日报;2011年
2 韩强;文化批评的基本方法[N];南方日报;2004年
3 上海 舒蠹;文化批评何必厚古薄今[N];嘉兴日报;2009年
4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 陈思和;还有“神马”批评不是“浮云”?[N];文汇报;2011年
5 王磊;动漫画展呼唤文化批评[N];文汇报;2004年
6 陈源;文化批评与西方语境[N];中国文化报;2003年
7 福建师大 孙绍振 余岱宗 林焱 (英)斯图尔特·霍尔;文化批评的文学视界[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石岸;直面消费时代的文化批评[N];社会科学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蒋锦璐;“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批评[N];广西日报;2006年
10 孙胜忠;走出误区,还文学批评本来面目[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2 杨丽娟;原型理论与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文化批评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严志军;莱昂内尔·特里林的文化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桂芝;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郑春生;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包立峰;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D];吉林大学;2009年
7 曹峰旗;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批判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陈士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历史逻辑[D];扬州大学;2008年
9 夏莹;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D];清华大学;2005年
10 万希平;政治哲学视域下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晓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批评简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亚平;重思马克思的批判理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源;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昕;现代出版批判理论的建构与应用[D];北京印刷学院;2005年
5 邢一非;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观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6年
6 孙江;马克思的城市批判理论[D];苏州大学;2004年
7 李俊秀;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及其启示[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陈雪;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9 李t2t2;正义的对话[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安典礼;未竟的批判[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01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01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