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美学:过去、现在与未来
本文选题:实践美学 + 反思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实践美学对当代中国美学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但却也受到来自美学界内外的各种挑战。反思实践美学的过去,把握实践美学的现在,展望实践美学的未来对于中国美学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过去"的实践美学,推动了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并为解决20世纪50、6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积存下来的美学问题找到了一条现实的出路。"现在"的实践美学是在"过去"实践美学基础上回应"后实践美学"的质疑而发展起来的新型理论形态,它适应了历史变迁过程中美学转型的时代需要,实现了美学观念的自我超越,保持了自身的理论活力。"未来"的实践美学应从哲学基础的超越、美学观念的整化、理论话语的融合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四个方面有所突破,才能够绽放出生机勃勃的理论生命。
[Abstract]:Practical aesthetics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but it has also been challenged from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field of aesthetic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s to reflect on the past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grasp the present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 The practical aesthetics of the past has promoted the ideological liberation movement in the new period, and has found a realistic outlet for solving the aesthetic problems accumulated during the "aesthetic discussion" in the 1950s and 1960s. " The present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a new theoretical form developed in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 of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on the basis of "past" practical aesthetics, 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the times of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changes. To achieve the aesthetic concept of self-transcendence, to maintain their theoretical vitality. " The practical aesthetics of the future should have some breakthroughs from four aspects: the transcendence of philosophical basis, the integration of aesthetic concepts, the fusion of theoretical discourse and the innov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in order to bring forth a vibrant theoretical life.
【作者单位】: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3-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突破之途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2 章辉;;蒋孔阳:实践美学的总结者与终结者[J];江汉论坛;2006年06期
3 刘纲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与阐释的三种基本形态[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1年00期
4 吴冶平,章辉;刘纲纪实践美学观的理论贡献及其局限[J];社会科学家;2004年02期
5 郑元者;“只要有路,我还将走下去”——蒋孔阳先生的最后十年[J];学术界;2000年03期
6 张玉能;新实践美学与实践观点[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陈炎;;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J];学术月刊;1993年05期
8 杨春时;走向“后实践美学”[J];学术月刊;1994年05期
9 陈炎;和谐论美学体系的由来与得失[J];学术月刊;2002年09期
10 徐碧辉;;情本体——实践美学的个体生存论维度[J];学术月刊;2007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悦笛;[N];光明日报;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智;试论孟子的家庭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孙芳;宋词流派研究述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贾小青;;试析康德的“美的艺术”[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刘伟;试论唐代传奇小说的诗化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张成;;晋宋至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和谐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蔡鲁祥;;安徽和县得胜河滨水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8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舒携溺;舒挽溺;;人类精神是艺术创新之魂——兼论形象思维与艺术形象[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2 张伟;;认识论·实践论·本体论——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嬗变与发展[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韦大文;;《黄帝内经》中“味”与气、阴阳、五行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四次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宋丹;俞书伟;;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沈阳;;论“神仙思想”在汉画舞蹈身体语言上的体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杨存昌;顾大伟;;和谐美学、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8 陈诚;;30年来文学本体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9 李丕显;;后实践美学析疑[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10 李丕显;;对立与互补:马列文论和现代西方思潮[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7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王铁华;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宇;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下的传统造园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于磊;道家哲学影响下的中国绘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星;荒诞世界中的诗性语言[D];湘潭大学;2010年
5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苏英姿;为“梦”而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詹雪;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和审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敏;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连志;内丘纸马艺术的保护与传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瑾;论初唐诗歌的生命意识[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章辉;论审美超越——兼向邓晓芒先生请教[J];人文杂志;2003年06期
2 周来祥 ,陈炎;西方历史上的五大文艺思潮[J];文艺研究;1990年02期
3 陈炎;;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J];学术月刊;199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时;美学要回应现代性的挑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朱立元;实践美学哲学基础新论[J];人文杂志;1996年02期
3 陈望衡;美在境界──实践美学的反思[J];理论与创作;1999年01期
4 曾耀农;开放性:实践美学的发展策略[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02期
5 曾耀农;实践美学开放性初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曾耀农;论实践美学的开放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张玉能;从实践美学的话语生成看其生命力[J];益阳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8 章辉;苏联影响与实践美学的缘起[J];俄罗斯文艺;2003年06期
9 华f ;超越实践美学:当代中国美学建设的首要任务─兼评刘纲纪先生实践美学观的人本主义哲学基础[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10 张玉能;实践美学与现代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玉能;;实践的超越性与审美[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燕;;对图象时代审美消解、文化迷失的反思与批判[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7 汪济生;;“劳动创造了美”还是“劳动生产了美”——对一个源自经典的美学核心命题的辨析与追踪[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8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汪济生;;动物是否在自然面前永远被动和无能——评蒋孔阳及实践美学派的一种有代表性的动物观[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继往开来 锐意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3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5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6 张冰;充分发挥美学作用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李松;实践美学研究的成就[N];光明日报;2007年
8 曹利华;和谐社会的美学追求[N];中国文化报;2005年
9 刘士林;生命美学: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收获[N];光明日报;2000年
10 常旭e
本文编号:2101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01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