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审美效应的二律背反
本文选题:象征 + 传递感受 ; 参考:《文艺研究》1997年04期
【摘要】:本文认为,,象征的多义和歧义使象征的传达不是表达意义而是通过表达意义来传递感受,象征传达的特殊性决定了象征审美效应的生发取决于审美主体对象征审美意蕴的感悟而非对象征意义的阐释。象征物象与读者的审美关系,尤其是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使象征物象常造成审美视界的阻断,从而产生审美的负效应;只有这种对应关系的差异性被克服才能产生巨大的审美效应。象征审美效应的生发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常是背反的,即正效应与负效应相伴生。
[Abstract]: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polysemy and ambiguity of symbolism make the communication of symbolism not the expression of meaning but the transmission of feelings through the expression of mean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symbolic communication determines that the emergence of symbolic aesthetic effect depends on the aesthetic subject's understanding of symbolic aesthetic meaning rather tha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ymbolic mean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ymbol image and the readers' aesthetic relationship, especially the cultural correspondence, often leads to the interruption of the aesthetic horizon and the negative aesthetic effect. Only when the difference of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is overcome can it produce great aesthetic effect. The appearance of symbolic aesthetic effect is not only relative but also reverse, that is, positive effect and negative effect are concomitant.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J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奋;意识流小说艺术创新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祁建立;中西古典悲剧主人公性别差异成因透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岳红星;试论蝉意象的文化内涵[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蔡觉敏;论神话思维对庄、骚的影响[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王苏君;审美体验与科学体验[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6 金道行;论下里巴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张开焱;历史与意识形态召唤中的千面诗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马梅;格式塔——旅游地形象宣传口号的原型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3期
9 杨敏,万春;《雷雨》中的“雷雨”意象及其原型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陈家伦;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祥林;;京剧男旦艺术之我见[A];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吕伟红;;诗的心理治疗作用[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隋少杰;文化传播与艺术的机制性生成[D];四川大学;2007年
2 刘国枝;威廉·福克纳荒野旅行小说的原型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4 杨挺;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陈亚平;感伤: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体验与表达[D];扬州大学;2007年
6 焦雨虹;消费文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小说[D];复旦大学;2007年
7 朱华阳;屈原与中国现代文学[D];武汉大学;2006年
8 田松;惠勒科学哲学思想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杨丽娟;原型理论与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文化批评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迪;从破茧成蝶到彼岸花明[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潘亚茹;对欧阳子作品的解读[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吴国平;运用群体心理学解读《蝇王》[D];南昌大学;2007年
4 潘浩;原型与沈从文笔下的少女形象[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菊;端木蕻良小说中的性别意识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6 贺丽;诺思洛普·弗莱:文学理论视域中的文化批评[D];湘潭大学;2007年
7 罗琴;论帕特里克·怀特的小说[D];湘潭大学;2007年
8 卢迎伏;隐寓的天使与天使的隐喻[D];四川大学;2007年
9 周霞;试论季奥诺及其潘神三部曲[D];湘潭大学;2007年
10 李响;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本中的女性关系[D];四川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冠中;关于抽象美[J];美术;1980年10期
2 王曼丽;谈谈被面设计的“象征”“寓意”图案[J];丝绸;1980年11期
3 江东;译林轶事[J];名作欣赏;1980年02期
4 杨周翰;二十世纪莎评[J];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04期
5 苏立群;深夜静悄悄[J];剧本;1980年07期
6 海川;;危地马拉的爱国象征[J];世界知识;1980年23期
7 吴士文;;从结构上辨析“象征”和“借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8 周伟林;;绿[J];上海文学;1980年01期
9 杨盛龙;皎洁的象征 理想的寄托——略论李白诗中的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1年01期
10 江柳;泛论象征派诗歌[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冠青;;世纪之交:电子文化的美学冲击与文学的美学地位[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钟敬文;;葫芦是人文瓜果[A];葫芦与象征——中国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3 刘尧汉;;论中华葫芦文化[A];葫芦与象征——中国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4 赵申;;中华葫芦文化谈略[A];葫芦与象征——中国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5 徐杰舜;;中国葫芦文化的人类学解读[A];葫芦与象征——中国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6 山曼;;葫芦文化的民俗地位[A];葫芦与象征——中国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7 马昌仪;;葫芦、魂瓶、台湾古陶壶之比较研究[A];葫芦与象征——中国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8 孟昭连;;葫芦与道教关系探源[A];葫芦与象征——中国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9 普珍;;中华三壶蕴涵彝族人生历程[A];葫芦与象征——中国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10 陶思炎;;葫芦镇物探论[A];葫芦与象征——中国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晓丽;男人腰上的亮点皮带[N];北京日报;2000年
2 李雨田;浅谈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N];中国包装报;2000年
3 王桂其 李丁;颜色的象征与寓意[N];中国包装报;2000年
4 李盛仙;各国国旗面面观[N];中国包装报;2000年
5 语田;国际市场上品牌商标设计禁忌[N];中国包装报;2000年
6 特约作者 潘石屹;北京的CBD需要什么样的房?[N];财经时报;2000年
7 国信;婚钻将爱情进行到底[N];中国矿业报;2000年
8 王久华;至尊珍宝 彩色钻石[N];中国矿业报;2000年
9 徐占q;水晶——纯洁高雅的象征[N];中国矿业报;2000年
10 记者 刘全盛;酒店式公寓溯流而上[N];重庆商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健;比兴思维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2 殷双喜;永恒的象征[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3 鲍江;象征与意义:叶青村纳西族宗教仪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4 何林军;意义与超越——西方象征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靳新来;“人”与“兽”的纠葛[D];复旦大学;2004年
6 袁承志;风格与象征——魏晋南北朝莲花图像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7 陆焱;村落社区的傩仪与象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李志强;索洛古勃小说创作中的宗教神话主题[D];黑龙江大学;2005年
9 刘锦春;仪式、象征与秩序[D];南开大学;2005年
10 段钢;图像,一种经济哲学分析的向度[D];上海财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云飞;海明威《永别了, 武器》中的象征[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羊恂;象征与建筑创作[D];重庆大学;2003年
3 佐西;超验与象征[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4 牟雷;象征·怪诞·狂欢[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马嘉;穿越历史时空的诗性智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玉梅;先秦儒家的象征文艺观初探[D];安徽大学;2004年
7 王泽庆;论“美是道德的象征”[D];安徽大学;2004年
8 黄禅真;圣经的象征与隐喻[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练暑生;文艺“象征”(Symbol)概念辨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姜国权;妙喻取譬 意蕴深刻[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019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01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