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西方理论对日常生活美学的三种态度

发布时间:2018-07-08 12:03

  本文选题:日常生活美学 + 曼德卡 ; 参考:《中州学刊》2012年01期


【摘要】:西方美学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里有三种态度:一是肯定和宣扬者,以舒斯特曼和曼德卡为代表;二是否定者,以波德里亚为代表;三是既否定又肯定者,以韦尔施为代表。肯定和否定都有不同的理路:曼德卡从批判传统美学入手,舒斯特曼从杜威的实用美学进入,波德里亚从后现代的符号学展开论述,韦尔施则从后工业社会中电子经验和非电子经验两种形态展开论述。
[Abstract]:Western aesthetics has three attitudes in the aesthetic phenomenon of daily life: one is positive and propagandizing, represented by Schuster and Mandarka; the other is negative, represented by Podria; and the third is negative and positive, represented by Versch. There ar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affirmation and negation: Mandeka begins with criticizing traditional aesthetics, Schuster enters from Dewey's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Baudrillard begins with post-modern semiotics. Versch discusses the two forms of electronic experience and non-electronic experience in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3-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亚春;解构与摧毁——关于德里达与海德格尔[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王泽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胡适文学思想中的跨学科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罗宁;;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美学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4 彭锋;;中西美学中的虚与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徐珂;;解构论历史的新维度[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许晓平;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7 吴海进;;后现代语境中仿像符号商品文化消费批评[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8 王泽庆;;全媒体时代的审美理想变迁[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9 司红玉;;健身气功的现象学美学解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10 谷鹏飞;全球化语境下审美文化的悖论及价值选择[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潘欣敏;;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刘谦“魔术热”现象思考[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万娜;;现代性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视角[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肖庆;王利丽;;网络空间中的电影文化传播[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欢;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宫铭;经验和语言——实用主义文学理论转型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中起;理性主义的范式转换及其当代价值[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文捷;另类奇幻的解构性娱乐意态的新兴[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徐亚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4 吕建秋;“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设计艺术体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福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启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朱荣建;“否定的辩证法”核心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史修竹;五味调和的审美功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袁荣蓉;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孔真;西方当代空间化叙事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郝凤羽;杜威的经验审美观[D];西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亚春;对现代性质疑的基本立场——波德里亚早期思想的三个主要来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02期

2 徐琴;曾德华;;波德里亚对技术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批判[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徐琴;;波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及其存在论视域[J];河北学刊;2008年05期

4 朱雪峰;;德里达和波德里亚:残酷戏剧的后现代诠释[J];文艺研究;2010年10期

5 张富宝;;“类象社会”的“完美罪行”——波德里亚的审美化理论[J];孝感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许宏香;;作为历史的仿像——波德里亚仿像论的一种解读[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10期

7 许宏香;;仿像的逻辑——波德里亚仿像论的技术与修辞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8 高小康;特约评论人语[J];文史哲;2004年05期

9 张冰;;从艺术生产到符号消费——论波德里亚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李政亮;;解码的结束?[J];读书;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 高宣扬;波德里亚:消费文化的克星[N];社会科学报;2007年

2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哲学教授 道格拉斯·凯尔纳;消费社会:法兰克福学派与波德里亚的观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金惠敏;消费社会与自然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肖知兴;明茨伯格的挑战[N];经济观察报;2005年

5 王宁(作者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消费者研究工作室教授、博导,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消费创造“地位假象”[N];南方日报;2004年

6 杜悦;在消费社会与文化中大众何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刘方喜;消费主义批判的中国立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8 丁国旗;消费语境中的文学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9 丁国旗;消费语境中的文学问题[N];文艺报;2007年

10 商报记者  扈明;MSN逼退QQ:人际关系的简约化[N];北京现代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德林;舒斯特曼新实用主义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许宏香;仿像[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韦拴喜;身体转向与美学的改造[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朱麟飞;后现代社会视野下的消费方式变迁[D];吉林大学;2009年

5 钟琛;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媒介文学事件”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李勇;媒介时代的审美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7 江天风;资本逻辑与建筑生产[D];同济大学;2008年

8 杨晓光;文化消费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9 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汪德宁;“超真实”的符号世界[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新成;历史的终结[D];西南大学;2010年

2 王涵淑;符号学视阈下波德里亚拟像概念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周蒈;以“死亡”唱响“象征交换”的序幕[D];西南大学;2011年

4 彭菁霜;波德里亚需要理论的批判性研究[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7年

5 汪晓娟;波德里亚拟像学说探析[D];厦门大学;2009年

6 李芳;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朱亚铮;“物”的分析:从本雅明到波德里亚,,一条隐性的批判之路[D];四川大学;2007年

8 蒋文博;波德里亚艺术理论中“命定之物”的视觉性[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9 王锐;理查德·舒斯特曼新实用主义思想述评[D];湘潭大学;2008年

10 张露;“在场”审美经验下的场所营造方式初探[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21073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073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4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